近日又發生一起登山遇難的事故,一行6人的登山隊伍於4/18相約前往能高安東軍縱走,卻碰上今年第一波強勁春雨,腳程較慢的華裔美籍葉姓女教授(56歲)和陳姓領隊(45歲)遇難求救,兩人被找到時卻已不幸失溫罹難,一直到週二(4/25)山區天氣狀況才逐漸好轉,空勤直升機也將分批吊掛2人遺體下山。
據了解,這支登山隊由6人所組成;56歲美籍華裔葉姓女教授、同校55歲女教授及其25歲在台教書的姪女組團走能高安東軍路線,並聘請陳姓嚮導擔任登山領隊及2名協作同行,共6人攀登能高安東軍縱走。
登山隊4/18自南投屯原登山口入山,原計畫24日自奧萬大出,但出發後因隊伍腳程有落差,隊伍中的2名美籍女山友腳程較快,與2名協作走在隊伍前方,而葉姓女教授腳程較慢,由陳姓領隊陪同走在後方。行程第2天(4/19),因山區氣候不佳且帳篷損壞,登山隊伍決定就在台灣池紮營,隔天原路折返撤退,協作聯繫陳姓領隊,因天色晚且距離遠,隊伍因此分2地紮營。
直到4/20中午約莫12時,陳姓領隊聯繫協作,說明2人仍在紮營點附近,有失溫現象,葉姓女教授疑似高山症狀需要救援。因位置不明確,協作帶著2名美籍女山友原路撤退,返回天池山莊,由於擔憂2人安危,協作也立即向花蓮縣消防局報案求援。
花蓮縣消防局4/20獲報後,陸續派出4梯次地面搜救隊伍與上山,於4/21上午11時許率先尋獲陳姓領隊,但當時他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不幸失溫死亡。一直到4/25上午空勤直升機進行空偵時,才在大陸池附近尋獲葉女,同樣罹難且已屍僵;根據《Yahoo!新聞》報導,消防局第二大隊表示,「葉姓女教授掉落大陸池下方約150公尺處邊坡,前幾天因濃霧、能見度低不易發現,今天上午7時許山區天氣好轉,空勤空偵發現葉女身影、成功完成吊掛,但葉女已罹難,搜救任務結束。」
▲山區霧濃能見度低。(圖/花蓮縣消防局第二大隊提供)
▲搜救人員4/25上午在大陸池下方邊坡尋獲葉女遺體,空勤上午順利將葉教授遺體吊掛下山。(圖/花蓮縣消防局提供)
能高縱走山難2死
山友:同行隊員勿距離太遠,保暖、藥物保命
面對這起造成2人死亡的山難,根據《自由時報》報導,一名楊姓山友受訪時直言,「同行隊員腳程有快有慢,隊員間距離不要拉得太遠」,彼此才能有個照應。他建議,由於能高主峰、能高南峰及安東軍山叉路往下到奧萬大的山路,是行程中比較陡峭、難走的路段,若遇天候不佳,一路走來就更辛苦,且風險大為提高,因此務必做好保暖、防風防雨,上山前一定要帶齊裝備和高山症備用藥。
「即使有協作幫忙背負較重的裝備,但保暖、防風、防雨裝備、備用藥物和1日份的基本行動糧,更要隨身攜帶,才能在萬一落單時能用來保命。」他以自己為例,剛爬山那段時間也曾出現過高山症的症狀,因此每次登山一定會帶高山症預防藥「丹木斯(Diamox,Acetazolamide))及治頭痛藥物。建議可在出發前12小時先吃丹木斯,而在行程中若感覺有頭痛的先兆,也趕緊吃一顆頭痛藥。
根據《聯合報》報導,另一名資深山友表示,千萬不要和壞天氣賭裝備,尤其是台灣的百岳縱走路線挑戰難度都很高,在大自然面前,這些營柱、天幕都沒有任何保護力,該撤退時就要勇敢撤退,才是自保之道。
登山迷路記「333原則」
身體出現這些「訊號」別再往上爬
台北榮總急診部主治醫師高偉峰曾表示,一般人遇到山難要記得「333原則」,也就是想要脫困先記得快保暖,因為一旦失溫只剩3小時能活,如果都不喝水只能活3天,不進食至少可維持生命3週。
高偉峰說明,正常人體溫低於30度可能就會失去意識,倘若山上風速增加4倍,人體的失溫速度也會跟著加快1倍,因此遇難得趕快先找遮風避雨處,像是山洞或樹蔭。
再者,等待獲救時,每天喝水盡量「少量多次」、維持 100 C.C.飲水量,千萬別一下喝太多水。如果能夠先做到保暖和適度喝水,3週~1個月就算不吃東西不見得會喪命。
高偉峰說也提醒,當你登山時萬一出現嘔吐、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山症症狀,最好及時喊停、別再往上走;假如出現咳血痰、走路無法一直線、雙腳跨不出去,可能已經開始有腦水腫,請盡速下山。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提醒,有心血管疾病、體能不佳的人,一定要攜伴同行、盡量避免太累的活動,最好選擇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地點,避免高山症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