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議題、裴洛西訪台、地緣政治、COVID-19、同性婚姻⋯⋯等議題,在近年來,讓台灣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尤其當前緊張的情勢,讓台灣的關注度來到史上新高。
對此,新聞媒體〈READr 讀+〉製作了一篇名為《一躍成為經濟學人封面:臺灣如何成為外媒焦點》的專題報導,內容係針對愈來愈多外媒記者的高度關注,以及如何解讀台灣議題。
面對這篇專題,台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與《華視》前總經理莊豐嘉都分別發表個人的觀點及看法。
〈READr 讀+〉報導網站——一躍成為經濟學人封面:臺灣如何成為外媒焦點
台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沈伯洋:
世界對台灣的關心,不是只有在媒體
以下為沈伯洋完整觀點
〈READr 讀+〉做了一篇精彩報導:「臺灣如何成為外媒焦點」(連結如下),裡面提到外媒對台灣的誇大報導,作為一個一天到晚接待外賓和外媒,以及只要是紀錄片就會被叫過去採訪的小弟我,對於這件事情實在頗有感觸。信箱裡現在也還躺著至少十封以上採訪要求沒回,但真的心力憔悴。
首先,世界對台灣的關心不是只有在媒體,光是在智庫圈,台灣完全變成政治焦點。我前陣子有算過,如果我答應所有智庫和NGO的邀約,那我今年人應該都不在台灣。
但智庫畢竟對台灣原本就有研究,問題並不算太大,而隨之而來的政治人物,只要助理有準備,對台灣的理解也沒什麼問題,雖然已經開始出現幾位明顯根本沒什麼準備的政治人物,但還算少數(總是會有老鼠屎);但媒體真的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第一、最近很流行那種短的紀錄片。以前紀錄片一拍都是以年為單位在算,但現在出現了不少團隊來台灣拍攝紀錄片,然後只待幾個禮拜(甚至一個禮拜),這種情形通常在抵達之前紀錄片團隊就設定好議題了,並且希望受訪者往什麼方向回答,如果該團隊對台灣不夠瞭解,那整個過程就是悲劇。
第二、不少人應該會發現,在台灣報導中,主要都是聚焦中國。這點不少人有疑慮,但我個人是覺得還好。雖然台灣主體性確實是一個令人擔憂的點,但我必須說,很多人對中國的理解根本是悲劇,光是要求這一點就已經很令人頭大了,這時候說要瞭解台灣可能還太遠。
第三、台灣有不少駐點的外國記者,很不錯的fixer,以及專門研究中國或台灣的專家,如果是透過這些人介紹而來的記者基本上就會好很多;但反過來說台灣也是不少明明就是號稱在研究台灣或中國,但對這兩個國家的理解鳥到不行就是了。
第四、與其說台灣不夠被瞭解,我倒是覺得台灣自己有不少受訪者有隱惡揚善的習慣,因此更令人擔憂的是隨之而生的不信任。原本在受訪的階段以為台灣哪裡做的不錯,下次再來採訪的時候就會慢慢發現不太對,這種不信任一直累積下去,都是在消耗大家的credit。這已經是整個國家的問題了。
第五、整個受訪者領域如果不小心,就會劣幣驅逐良幣。通常以我的時間來說,一個禮拜接受兩個大概是極限了,而且受訪常常都是約晚上九點以後,因為我的行程幾乎全滿,晚上九點以後沒事也不是常態,所以只要request太多,造成的疲勞就會讓我越來越不想再受訪。
但是有些人不但有時間受訪,甚至會積極尋找受訪機會,最後就很容易造成外媒理解的偏斜,為了要平衡這個現象,變成自己就要多答應...惡性循環下身體真的越來越差。而且還要應對其他受訪者對我的攻擊(大概不想要我被受訪),久了真的心累。
不過現在我都放生了,反正台灣國運不錯?
Readr做了一篇精彩報導:「臺灣如何成為外媒焦點」(連結下收),裡面提到外媒對台灣的誇大報導,作為一個一天到晚接待外賓和外媒,以及只要是紀錄片就會被叫過去採訪的小弟我,對於這件事情實在頗有感觸。信箱裡現在也還躺著至少十封以上採訪要求沒回....
由沈伯洋發佈於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華視》前總經理莊豐嘉:
關於外媒設立亞洲分部,「官僚體系是個問題」
以下為莊豐嘉完整觀點
資深駐臺外媒、現供稿紐約時報的自由記者、同時也是臺灣外籍記者聯誼會副會長的何貴森認為,臺灣政府可以讓外國媒體更能在這裡設立亞洲分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本來選擇在臺灣設立辦公室,但都沒能成功。
後來《紐約時報》去了首爾,「官僚體系是個問題。」
〈READr 讀+〉這篇對愈來愈多外媒記者高度關注以及如何解讀台灣議題的報導很有意思。
其中提到讓更多國際媒體在台灣設亞洲分部這一段,其實公廣集團的華視最有機會也應扮演這個角色。
在我離開華視前所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公視及華視董事會一天之內通過華視資產活化案,這個資產活化內容的重點,就是將其作為媒體旗艦園區,除了數位新媒體之外,讓國際媒體如通訊社、報紙及電視台能夠進駐這裡。
由於華視對面就是大巨蛋,興建後將會產生加乘及群聚效果,各種轉播及採訪活動會更頻繁、活躍。可惜,當然是沒有下文。
資深駐臺外媒、現供稿紐約時報的自由記者、同時也是臺灣外籍記者聯誼會副會長的何貴森認為,臺灣政府可以讓外國媒體更能在這裡設立亞洲分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本來選擇在臺灣設立辦公室,但都沒能成功。後來《紐約時報》去了首爾...
由莊豐嘉發佈於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