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薪、過勞、高房價的時代,生小孩變成台灣青年巨大的奢侈品。
民團倡議的「彈性育嬰假」政府沒有動作,但有些企業已經率先提供。
傍晚六點多,台北街頭湧入下班人潮,三十四歲的小瑀和平常一樣披著夜色回家。未婚的她在公司擔任護理師,雖然上班時間非常穩定,平時也不常加班,但工作一整天加上通勤的疲憊,小瑀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組成家庭」變成奢侈的美夢。
「每天八小時的工作加上通勤,如果下班後又接著得要照顧家庭、做家事等等,不只影響到自身狀態,也影響到和家人的相處。」小瑀這麼說。
每天八小時的「正常」工作型態都已如此,遑論許多人每天的工時是十小時起跳,甚至加班到深夜,恐怕更無餘裕承擔育兒的重責大任。再者,如果辭職在家照顧小孩,又將失去一個人的經濟收入,以目前薪資及物價狀況,不少家庭仍然高度仰賴「雙薪」支撐,辭職育兒根本無法列入考慮。此外,許多女性也擔憂,離職一段時間將會和職場脫節,增加未來銜接職涯的困難。
▲點擊圖片放大
台灣育兒成難題 瑞典法國超彈性
整體來說,無法兼顧「時間」和「經濟」,就是許多上班族的育兒難題。儘管目前台灣在子女滿三歲前可請最多二年育嬰假,但育嬰假只有前六個月可以請領津貼,金額為留職停薪當月起前六個月平均投保薪資的八成,剩下的育嬰期間仍然得仰賴過去的存款,對一般上班族來說,是不小的經濟負擔。
不能請育嬰假,那能縮減工時嗎?事實上《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任職於三十人以上公司的員工,可向雇主協商每天減少工時一小時或調整上班時間,來照顧未滿三歲的子女,但在台灣,這項規定猶如紙上談兵,多數員工礙於職場文化,仍不敢提出要求。根據勞動部調查,有高達七八%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二○二一年全年「沒人申請」相關需求,且,員工人數在二五○人以上的企業,全年沒人申請的比率更達八五%。
然而放眼國際,要達成工作和育兒的平衡並非天方夜譚。以總生育率遠高於台灣的瑞典、法國來看,其實,無論是育兒補貼或提供特定休假的期間長度,都不見得比台灣更長,但多了一個「彈性」的關鍵字,就讓有需求者能在「時間」上更從容,也因此不必放棄職場,而兼顧到了「經濟」層面。
在法國,不僅給予新手媽媽十六周的產假,期間政府補貼部分津貼,而最長三年的育嬰假中,員工還能與雇主協商至少每周十六小時的兼職工作;瑞典則提供六十天的全薪產假,更以「親職假」成為全球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