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適婚人口,每兩人就有一人未婚,他們究竟是不結婚,還是結不了婚?他們在婚育之路遇到什麼困難?
「十年前我剛當老師,班上有二十八個學生,現在只剩下二十個。」三十九歲、在台北市國中任教的東東(化名),是台灣少子化危機最直接的見證者,但當被問到想不想結婚生子,他卻毫不猶豫大力搖頭。按他設定的人生順位,買房是首要之務,在完成目標前,結婚、養小孩一切免談。
「我的生活很快樂,工作也有成就感,如果要結婚生子,經濟負擔一定會加重,現在不會去思考這件事。」東東保守估算,養一個小孩到大學畢業,至少四百萬元起跳,「政府那些生育補助和津貼,給你一、兩萬元,讓你嘗點甜頭,但之後怎麼養才是問題啊……!一點誘因都沒有,乾脆不要發。」
每個人的婚育決策,考量原因不同。但東東這番語帶怒氣的怨言,確實是時下諸多年輕人的共同心聲。
▲點擊圖片放大
為何不婚?男考量經濟、女怕生活劇變
根據《今周刊》委託市調機構波仕特進行的「二○二三年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受訪的十五歲到四十九歲民眾,約五六.二%想結婚;其中,男性想婚意願達近七○%,女性僅近四六%,態度落差大。以年紀來看,民眾結婚意願雖然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但即使是四十歲到四十九歲受訪者,仍有半數想步入婚姻。
在「想結婚、現仍單身」的民眾當中,有六二.六%自認至今未婚的原因是「沒有適合對象」,另有四七.一%表示「經濟條件不足」,三四.四%則因工作關係想婚未婚。進一步分析選擇「經濟條件」者,當中超過半數的年薪在五○萬元以下,而有超過九成的年薪在一○○萬元以下,顯然低薪是阻礙年輕人成家的一大因素。
至於不想結婚的民眾,扣除「因為不打算生小孩而不考慮結婚」者,兩性不婚理由略有不同,男性有三八.八%「擔心婚後經濟狀況」;女性則有四三.八%「不想改變現在生活」,其次是「不想面對伴侶家人的壓力」、「看到他人婚姻生活不理想而害怕」,經濟因素未排進前五名。
上述調查結果,一定程度反映兩性對於婚後家庭分工,帶有既定印象,男性較看重婚後是否有能力負擔家中經濟;女性則較考慮婚後角色改變,生活是否大幅變動,甚至與伴侶家庭互動,也被視為一大壓力,可呼應為何女性較男性容易對婚姻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