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應該是升息的受益者。因為傳統銀行主要收入來自貸款賺取的利息,當利率上升,銀行便能夠收取更高的利息;同時,銀行也因為提高存款利率,吸引更多的存款。
不過,對上周爆發擠兌而遭美國政府接管的矽谷銀行(SVB)而言,竟未因升息受益,反而深受其害。
SVB的客戶主要是科技新創企業和風險投資界。當利率還在谷底時,資金源源湧入新創企業,新創企業擺在SVB的存款激增,SVB則把大部分存款投入抵押債和公債。沒想到,短短一年內,由於聯準會(Fed)為對抗通膨一口氣升息450個基點,SVB持有的債券相對貶值,同時企業客戶又因利率升高不易籌資,能擺在SVB的存款漸漸減少。
SVB從2020年到2022年初吸引了龐大存款。截至2022年3月31日,存款額達到1,980億美元,較2020年6月的740億美元增加近三倍。但這一年來的存款隨升息下降,去年底降到1,730億美元。
SVB的債券投資部位貶值,存款卻逐漸減少。為了支應提款的需求,SVB不得不認賠出售手中的債券,導致資產負債表出現缺口。
為填補這個缺口,SVB上周宣布出售會計上被列為備供出售(available-for-sale)的國庫證券和機構債,金額為210億美元,實現虧損18億美元,同時安排增資22.5億美元。誰知客戶嗅到不太對勁,擠兌潮於是爆發開來。在金融電子化和社群媒體的時代,只是一則推特發文,便足以迅速引發擠兌潮。
結果,按資產是美國排名第16大的商業銀行SVB,引爆成為美國第二大銀行倒閉案。只不過,SVB之所以倒閉,問題不在金融風暴期間高風險房屋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造成的信用風險,與2008年華盛頓互助銀行、爆發美國史上最大銀行倒閉案不同,反而較像70年代接連倒閉的儲蓄機構,問題出在資產和負債配置不當。
這種操作失靈(嚴格來說SVB不能稱為倒閉,而是被政府接管)的狀況既然如此傳統,也很可能同樣發生在其他同類型的銀行身上,也因此引發投資人對其他地方性銀行的疑慮。據彭博估計,美國銀行體系在投資證券方面有超過6,000億美元的未實現損失。
SVB操作傳統且保守,不僅將大部分資金投入較安全的債券,主要還擺在政府支持機構房貸擔保證券(MBS)更穩妥的機構債,這類債券信用風險極低,只是面臨不小的利率風險。
SVB押注在10年以上的長期抵押證券,而不是期限少於5年的短期公債或抵押證券,成為資產和負債失配的最嚴重錯誤。
2022年利率急升,債券殖利率上揚,SVB的債券投資組合蒙受打擊。SVB 去年底為止持有1,170億美元的證券,占2,110億美元資產的最大部分。
這些債券截至2022年出現龐大損失,按會計分類為持有至到期日(held-to-maturity)證券規模910億美元的債券部位,價值只剩下760億美元。
這等於損失150億美元,持有的債券在2021年年底也就是債責開始下跌之前,僅損失10億美元。這部位投資組合的收益率平均只有1.6%,而目前房貸擔保證券的殖利率已來到5%。
損失是實在的,但SVB不必認列,因為會計規則允許持有至到期日的證券按成本記帳。一旦認列這些債券的損失,將幾乎全部抵銷SVB去年底160億美元的權益資本。
SVB 太依賴企業存款,更惡化了狀況,存款絕大部分帳戶都超過了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所擔保的25萬美元,更不堪擠兌的衝擊。
SVB的狀況不僅可能發生在美國地方性銀行身上,也可能發生在重押長債的日本、台灣壽險公司和銀行上。若為支應提款的需求,有些金融機構恐怕也得出售在會計上改列為備供出售的國庫證券和機構債,同時也得增資。
SVB東窗事發,加上瑞信集團傳出財務危機動搖市場信心,日本東證銀行業指數最近五個交易日大跌16%,其中地方銀行跌幅最重。儘管日本銀業因持有美債虧損而倒閉的可能性極低,但對股票投資人來說,重新考慮日本銀行業的美債曝險也是理所當然的。
SVB崩垮不會是個案,也可能發生在你所熟悉的銀行。SVB崩垮所帶來的教訓,無論對政府、金融同業、對投資人乃至於存款人來說,都值得借鏡與警惕。
相關新聞
楊應超看投資》矽谷銀行倒閉,美國朋友就在這上班…雷曼風暴重演?4大啟發:高回報絕對高風險
矽谷銀行倒閉,投資人擠門口領錢遭驅逐!她存款3億「狂打18小時電話無人接聽」:人生最糟糕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