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對俄抗戰已逾一年,西方國家支援的主力戰車正進行整備訓練,將陸續開赴烏東戰場。在這場不對稱戰爭中,烏克蘭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戰績,對於面對對岸軍力強大的台灣,有值得借鏡之處。
就軍備來說,西方援烏武器五花八門,大到愛國者防空飛彈,小到刺針飛彈都有。就台灣而言,陸軍在國土防衛上可以確保兩項重武器數量充足且彈藥不虞匱乏,即可嚇阻解放軍興兵登陸。
一是可以有效壓制敵軍登陸的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彈,二是可以自動偵測並抵禦無人機成群來襲的35mm防空機砲。前者扭轉了烏克蘭的防禦劣勢,後者大大降低軍民關鍵設施遭到破壞的損害。
海馬斯有多管用?
海馬斯火箭砲在烏克蘭戰場專用來轟炸彈藥庫和軍營,不僅遲滯俄軍的進展,也癱瘓俄軍補給線。殊不知海馬斯對付停滯靜止不動的裝甲車隊也相當管用。
烏東南一個產煤小城布格列達爾最近上演一場烏軍形容俄烏戰爭來最大規模的坦克決戰。這場由俄羅斯發動三周的攻勢中,俄軍仍多次犯下開戰之初成縱隊出擊而遭到伏擊的致命錯誤。據烏方統計,單單此役俄至少折損130輛戰車和裝甲運兵車。
烏克蘭軍官向紐約時報透露烏方其中一次伏擊過程:他們預先沿著一條泥土路布下火網,當無人機發現約15輛戰車和裝甲運兵車列隊逼近時,便下達攻擊命令。
配備美製標槍飛彈和烏製Stugna-P飛彈的戰車獵殺隊早在林間以逸待勞,更遠的砲兵也隨時待命。烏軍為了誘敵深入,刻意在路肩而不在路中布雷,一旦俄軍戰車掉頭即觸雷。如此一來,被地雷炸毀的裝甲車輛反而成了障礙,此時烏軍砲兵接著開火,轟掉更多撤退不及的裝甲車和爬出車外的俄軍。
烏軍動用的砲兵裝備有美製M777榴彈砲和法製的凱撒自走砲。另一場戰役中,烏克蘭直接呼叫了海馬斯火箭系統。
原來,烏軍口中所指的最大規模坦克決戰,並非坦克對坦克的駁火,而是俄軍遭到反戰車飛彈和地雷摧毀,再由美製M777榴彈炮和法國製凱撒自走砲收拾。海馬斯也發揮重大戰果。
紐約時報所謂「經典的坦克大戰」的報導,僅提到一輛T-64戰車參加作戰。由此看來,戰車在這場所謂的「坦克決戰」發揮的功用不大,大部分時間藏匿於樹叢,伺機發動伏擊。
從此戰役中可發現,大部分被殲滅的俄軍坦克,並不是被標槍飛彈或NLAW反戰車飛彈命中,而是被海馬斯火箭在內各型砲彈摧毀。
▲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海馬斯」(HIMAS),射程可達499公里。(照片來源:洛克希德.馬丁)
如何抵擋無人機蜂群式來襲?
烏軍在烏東戰場屢試不爽的成功伏擊中,無人機繼續扮演關鍵的眼目。
無人機可以延伸的範圍極廣,因此在偵查方上能提供戰場指揮官最即時情報。
除了偵察外,無人機還可配備武器發動攻擊。俄羅斯雖然經常在戰場上被無人機察覺行踪而吃足苦頭,卻也藉伊朗製的「見證者-131」和「-136」型無人機發動自殺式攻擊,帶給烏國軍民設施極大殺傷力。
烏克蘭估計,今年2月底,俄羅斯已動用約660架這類無人機,預料還有多達1,700餘架,隨時可能發動大規模的奇襲來癱瘓烏克蘭的防空系統。
這種伊朗製無人機相當一輛汽車的成本,用兩倍以上造價的刺針(Stinger)防空飛彈予以擊落,並不符成本,且防不勝防;而且這種無人機可在雷達偵測高度以下的低空飛行,成群來襲也難以招架。
目前為止,烏克蘭運用50輛由德國支援的獵豹式防空自走砲,發揮了很大效果,以35mm機砲來打便宜的無人機也划算得多。
▲獵豹式(Gepard)防空自走砲
從烏克蘭經驗來看,在可能來臨的兩岸衝突中,一旦面臨蜂群式無人機對我關鍵設施發動的無差別攻擊,就需要快砲在內的野戰防空武器來有效反制。我國結合天兵防空系統的35快砲,也可發揮相同效果,但需捍衛的設施太多。在眾多軍備採購選項中,亟待優先取得這種近戰反制武器。
我們需要多少?
國內媒體報導,美國願提供台灣海馬斯火箭29套,將分兩階段交運,首批11套訂在2024年運交台灣。
波蘭身為烏克蘭鄰國,顯有唇亡齒寒之感,除已確定採購18套海馬斯外,還要求追加到486套,將近是供應商洛克希德.馬丁迄今總產量的全部。波蘭另向南韓採購288套美規海馬斯的重型版。
台灣雖有130公里的海峽做為屏障,卻也成為接受外援的障礙,一旦沿岸遭到封鎖,任何外援都緩不濟急。若有機會還手,以俄烏戰爭的打法,不出幾日彈藥就會消耗殆盡。
俄烏戰爭演變為消耗戰,彈藥使用量驚人。俄羅斯在烏東頓巴斯區區兩天,即打完相當於英國155mm自走砲全部存量的砲彈。
我國政府顯然已汲取教訓,據報導,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在立法院表示,我國正與美方磋商,美軍擬將東亞的軍備庫存,改存放到台灣。
未來幾年,中國軍事實力只會更為先進、更加強大。中國高層想必也深知,很久沒有作戰經驗的解放軍勢必得強化素質訓練,以免步上俄軍不堪作戰的後塵。
此外,比這些武器更重要的是台灣人的戰鬥意志。曾任美國中情局局長、美國駐阿富汗部隊指揮官裴卓斯認為,「如果開戰的對象有一個願為生存而抗戰到底的人口,並得到大國的支持,不只在軍事上,還加上經濟、金融、個人制裁和出口管制」,中國就得盤算為此渡海作戰得付出多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