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會到來,習近平的人事安排與機構改革,反映了他將黨體系與政府體系合併的野心;
「共同富裕」概念的延續,也意味著他不想複製美國的發展路徑。問題在於:他的作法會不會成功?
「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成長,充滿不確定性。」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經濟學家黃育川(Yukon Huang)如此預測:「它可以採取大膽的策略並成功發展起來;但更有可能的是,這個經濟體將逐漸崩解衰退。」
過去十年,在眾多中國經濟問題專家之中,華裔美籍的黃育川可謂一名異數。他曾是世界銀行的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世紀交替之際,他更在一九九七至二○○四年間擔任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足跡踏遍中國三十多個省分與行政區。
不同於西方普遍的批判與質疑角度,他在一七年出版的《破解中國難題:為何傳統經濟智慧是錯的》書中,試圖打破許多專家對中國成長的迷思,強調「中國模式」不應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混為一談。面對這個集權強國的經濟崛起,他曾樂觀預估,中國經濟成長率在二○三○年之前,都可能一直維持在約六%;他甚至一度宣稱,中國將可能在二五到三○年之間實現政治自由化。
這些預估,在五年後的今天看起來,似乎已注定落空。在本刊一小時的訪問中,黃育川大方坦然承認自己預判失準,但即使如此,他至今對中國的觀點仍未全盤只有負面解讀,至少,對於「共同富裕」、「集權領導」等多受外界批判的關鍵詞,他嘗試用偏向正面的角度,尋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出發點。
隨著今年三月的「兩會」召開,習近平開始第三個五年任期,面對當今中國謎樣的疫後經濟與政治變局,他嘗試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的解讀方式。
如何救經濟發展? 促進消費是正解
回到出版《破解中國難題》的一七年時,黃育川不會料到一年後中國就將面臨接二連三的巨變:先是一八年的中美貿易戰爆發;再過兩年,則是新冠疫情重創中國經濟。然而,「疫情之下,中國在眾多國家之中的經濟表現已經算好的。它確實很慘,但其他不少國家比它更慘。」他也指出,近年中國經濟成長率下降的部分原因,來自於貿易戰下,中國需要投入更多科技研發,增加自己在供應鏈上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