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積極推動司法改革,2016年5月就職後,旋即召開司改國是會議,期盼「對症下藥」。然而,6年時間過去,民眾不僅對司改無感,甚至,最新民調顯示,有近五成民眾不滿意司改結果,問題究竟出在哪?
有志推動司改的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籌備處今天(3/2)公布「司法信心年度民意調查」,結果顯示,30.4%民眾滿意司改,48.1%不滿意;34.9%認為司法公正,55.5%認為不公正。
民眾認為司法不公正的原因在於,35.3%認為「法官亂判」,20.8%認為「司法對有錢有權者有利」,16.5%認為「政治力介入」,4.8%認為「檢察官亂起訴/不起訴」,4.7%認為「法條老舊未與時俱進」。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籌備處並針對法官、檢察官、警察表現進行民調。32.7%民眾滿意、52.2%不滿意法官表現;49.8%滿意、34.3%不滿意檢察官表現;70.8%滿意、22.7%不滿意警察表現。
其中,民眾對於檢察官的「負面認知」,連與會法界人士都直呼「很意外」。
民調顯示,有高達84.7%民眾認為檢察官辦案受政治力影響;60.8%認為檢察官辦案過程會收受賄賂;67%認為檢察官辦案過程會濫權力;69.7%認為檢察官一人決定起訴與否,並不適當;78.6%認為檢察官應在3至6個月內偵結案件。
「司法滿意度低,長期以來都是如此,民調結果不讓人意外。」台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鄭文龍直言,但人民認為檢察官會受政治力影響,或是收受賄賂的比例竟這麼高,「代表檢察系統出了問題、非常不堪。」
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則說,檢察官信任度高於法官,卻又被認為可能受到利益誘惑或政治影響,顯示民眾對檢察官的不信任與期待。
台灣韜略策進協會副理事長張宇韶提醒,人民一旦對法律體系失去信任,抑或對體制內改革沒認同感,甚至持懷疑與否定態度,這不僅是人民對司法感情塌陷,更可視為憲政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合法性失靈」與「司法失靈」,「司改本來就應該超越藍綠,掌權者必須正視這問題。」
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籌備處代表陳為祥指出,這樣的結果顯示,檢察制度設計可能存在問題;尤其,此次民調時間是落在時任行政院發言人陳宗彥案爆發之前,陳案疑涉及政治及檢察官內鬥,「如果是陳宗彥案之後再做民調,結果可能更負面。」他分析。
陳為祥並語重心長地說,這凸顯出民眾對司法,尤其是檢察官辦案極度不信任,印證了民間對司法一直以來的質疑;同時,顯示出現行檢察體系存在制度性及結構性問題,種種因素導致司法改革不但遲不見效,甚至反向倒退,在在考驗人民耐性,
「如何提出明確有效且讓民眾有感的司改政策、杜絕檢察官濫權,為任何欲角逐總統大位者無可迴避的問題!」陳為祥強調。
此份民調是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籌備處,特別委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針對全國年滿20歲以上民眾,以全國住宅電話為抽樣架構,以系統抽樣加尾兩碼隨機方式抽出電話號碼,於112年02月15日至16日期間,進行電話訪問,完成1078份訪問,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2.9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