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滿週年,為各國帶來不同程度衝擊與啟示。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郭育仁指出,烏克蘭在戰爭中所展現的抵抗意志、國防韌性,以及國際對烏國的團結支持,都是大家沒預料到的。
他示警中共也因此有所啟示,因此會在對台灣動手前先做好三件事,包括以認知戰消耗台灣抵抗意志、滲透破壞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以及設法孤立台灣。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直言,俄烏戰爭對中共的啟示,就是要想盡辦法斷絕台美所有關係,因此中共全力發動「疑美論」認知作戰這套組合拳,三段式論述包含「美國人不會來」、「蔡政府沒準備」以及「國軍沒能力」,其結論就是「投降論」,意在催眠台灣人不要相信民主與自由的價值。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以「特別軍事行動」名義入侵烏克蘭,戰事持續至今已滿1年。國策研究院、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24日舉辦「俄烏戰爭週年:兩岸與國際大變局」座談會,邀請從國際與兩岸角度分析俄烏戰爭所帶來的變局。
澤倫斯基「民主保烏」抗俄戰略奏效 學者籲台灣仿效
談到烏戰爭對台灣帶來的啟示,台大中國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尹麗喬認為,大家討論俄烏戰爭時常專注軍事、戰略層面,包括學習烏克蘭如何以不對稱作戰方法抗衡俄羅斯,但很少討論到國際政治與外交面,烏克蘭能以小博大,不只是軍事策略成功,其國際外交策略也非常精彩。
尹麗喬分析,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戰爭開打之際,便清楚認知俄羅斯的侵略,必使民主、威權陣營對抗加劇,因此在演說與聲明很少提及所謂「抗俄保烏」,而是將抗俄提高到民主、威權對抗層次,並以「民主保烏」為戰略,論述基輔是世界民主的首都、烏克蘭是為保衛自由世界而戰。
他認為在國際政治上,民主、威權對抗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在此態勢下,台灣也應思考在民主陣營中的決策,討論、制定「民主保台」的政治戰略,重點要先跳脫過去親中、親美、抗中的迴圈,民主、自由才是台灣面對世界的利基。
中共對台軍事行動將常態化 認知作戰等灰色作戰虛實並進
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認為,俄烏戰爭至今,中共未來對台軍演或軍事行動將成「常態化」,這包括對台「認知作戰」或「類封鎖」,要造成能源運輸或外資對台灣的疑慮,雖非實質封鎖,但只要能產生被封鎖的感受,即達事半功倍效果。
林穎佑也預期中共將頻繁實施此類「灰色作戰」,並常用「虛實並進」手段,實的部分包括使用無人機或非隸屬解放軍底下的軍事單位,或利用軍民合一、公務船;虛的部分則是不實訊息與網路攻擊,這包括「毀台論」、「棄台論」等,都是弱化國家團結抵抗意志非常有用的手法,
打台灣、買台灣不如騙台灣 中共散播的疑美論就是投降論
董立文分析,俄烏戰爭拖延一年,也讓兩岸政府清楚認知到各自不足之處,包括台灣認知到自身保衛國土能力不足,中國也認知到若在能力不足下侵略台灣,會遭受全球民主自由國家反擊並付出代價,這讓中國國內的武統謹慎論、20年準備論、戰略定力理論等再度抬頭,並壓制立即武統論。
董立文預期中共未來3年對台作法,將會是「打台灣不如買台灣,買台灣不如騙台灣」。他認為「騙台灣」是目前中國對台工作核心,俄烏戰爭也對中共帶來啟示,亦即要設法斷絕台灣與美國所有關係,因此會全力發動「疑美論」認知戰。
董立文呼籲,台灣人應了解到這些表面上看來「疑美論」,實際上是「投降論」。疑美論是一套組合拳,這包含三句話,包括「美國人不會來」、「蔡政府沒準備」及「國軍沒能力」,結論就是台灣應該投降,且催眠台灣人不要相信民主自由的價值。
兩岸問題更趨國際化 中國外交6大走向添增不穩定性
在俄烏戰爭後,兩岸問題也漸趨國際化。國策研究院副執行長 、成大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分析,未來中國的外交走向有6大特徵,可用來評估兩岸變局影響,這包括嚴重左傾化、嚴重人治化、去專業化、民族主義情緒化、軍事常態化、外交攻勢多元化。
王宏仁解釋,中國的外交走向左傾化、人治化、去專業化等方向,讓人很難相信中國走向會是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所說的「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更別提在兩岸關係與變局中,會因中國的外交戰略發展,導致衝突與不穩定性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