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俄烏戰爭開打將滿一週年。除了俄羅斯大反攻的討論之外,數個月來幾乎冰封的戰爭前線、空軍與網軍的普遍缺席、陸軍大炮的重要地位,也引來不少評論將俄烏戰爭模式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
前線的戰壕對壘、俄羅斯部份新兵的疑似人海戰術、雙方的慘烈傷亡,也大大加深了「這是一場核武時代的一戰」的印象。
然而,不同新舊兵器在戰場上的聯合應用,卻顯示出在舊時代的表象之下,一個戰爭的新時代正在浮現。
發射後不必管的「標槍」
在俄烏開戰之初,當俄軍從北、東、南多路進攻烏克蘭卻遭遇嚴重挫敗之時,人們最常討論到的一點就是,坦克的時代是否已經終結。引起人們反思這個問題的是兩種在烏克蘭戰場上被普遍使用的武器,一是「發射後不必管」(fire-and-forget)、人手可攜的反坦克飛彈,諸如美國的標槍(Javelin)等,二是各式無人機,包括可作偵察和導彈攻擊之用的土耳其Bayraktar TB2、美製自殺式無人機「彈簧刀」(Switchblade),以至大疆的民用無人機。
Ukrainian serviceman strikes a Russian armoured fighting vehicle with a Javelin missile, East.#Russia #Ukraine pic.twitter.com/Zq4DJAdqR8
— BlueSauron👁️ (@Blue_Sauron) November 7, 2022
在陸上戰爭之中,坦克有着「三合一功能」,一是讓士兵能在戰場上迅速移動,二是在運送過程中確保士兵安全,三是提供足夠火力去應付敵人。在二戰爆發前德軍部署機械化步兵配合密接空中支援(CAS)的閃電戰術中,以至在地面戰爭中避免消耗戰的廣義機動戰爭中,坦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人們很快就發展出針對坦克裝甲的特殊武器,包括1943年德軍開始使用的裝甲拳(Panzerfaust),以及美國的巴祖卡(Bazooka)。這些反裝甲武器有效射程甚短,最多只有幾百米,二戰時有美國將軍就稱巴祖卡並不用作追擊坦克,而是防止敵人坦克輾過我方步兵的最後手段。但這些武器已可算是今天反坦克飛彈的雛型。
射程只得60米的裝甲拳(Panzerfaust)。(圖/Wikimedia Commons)
其後,到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蘇製的9M14嬰兒式反坦克導彈(又稱「Sagger」)進一步以有線導引的方式,配合高達3公里的射程和較高的穿甲威力,成為了戰場上的坦克殺手。跟今天一發7萬多美元的標槍導彈就可以擊毀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坦克一般,這種蘇製反坦克導彈已因為此等「性價比」而引發過「坦克已死」的討論。
面對射程愈來愈遠,甚至能無線導引的反坦克導彈,應對方式就是強化坦克的裝甲,讓坦克裝備上迫擊炮或干擾甚至擊落反坦克武器的主動保護系統,並加強空軍、大炮結合機械化步兵的聯合兵種作戰能力,以保護坦克的地面推進。
"Malyutka: The ultimate test of hand-eye coordination"
— Lee Ann Quann (@AnnQuann) May 5, 2020
9M14 Malyutka (AT-3 "Sagger") is the premier anti-tank guided missile of Vietnam People Army. It first entered service in 1972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potent, albeit demanding to operate, armor killer. pic.twitter.com/BEIazNpU72
然而,像標槍反坦克飛彈一般的武器又再對坦克帶來新一輪的挑戰。
一方面,標槍自上而下打擊裝甲較弱的坦克上方,進一步破除其裝甲防護。俄軍入侵烏克蘭初期,不少坦克都「土法煉鋼」地在頂位加上鐵籠一般的防護裝置,可能他們對標槍從上而下攻擊的擔憂。不過,軍事分析的一致意見都認為,這種「鐵籠」裝置只能給坦克上的士兵心理上的安全感,並無實際阻擋攻擊之效。
另一方面,標槍備有自動紅外線導引系統,也即是所謂的「發射後不必管」系統,使士兵能在射出導彈之後迅速轉移位置,不必停留原地導引飛彈攻擊目標,這就使其他在聯合兵種作戰中用以保護坦克的對方武器更難反擊。
而且,從俄軍至今的戰場表現可見,聯合兵種作戰的專業化要求非常高,沒有其他步兵、火炮和密接空中支持,就使俄軍坦克輕易成為標槍的攻擊對象。
步兵、裝甲、加上空中支援的聯合兵種作戰。(圖/Wikimedia Commons)
同樣地,本來在聯合兵種作戰中,可用作協助坦克推進的密接空中支援,在俄烏戰爭中似乎已遇上比坦克更大的挫折。就像標槍反坦克導彈一樣,美國很早就開始向烏克蘭交付同樣是「發射後不必管」的刺針(Stinger)便攜式防空飛彈,對用於密接空中支援的飛機造成嚴重打擊。
開戰以來,用於密接空中支援的Su-25攻擊機就佔了俄軍在烏軍機損耗總數的三分之一。
有分析就認為,類似的「發射後不必管」武器正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決定在未來放棄使用M1坦克(M1 Abrams)的原因之一。
頂上裝有鐵籠形狀物的俄羅斯坦克。(圖/oryxspioenkop推特)
當然,跟過去的坦克和反坦克軍事科技發展歷史一樣,人們依然以透過改善坦克的設計和聯合兵種作戰的戰術和訓練,去緩減反坦克武器的威力。可是,無人機的出現卻使現代戰場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
「萬用」無人機
自土耳其的Bayraktar TB2無人機在2020年納卡(Nagorno-Karabakh)戰爭中為阿塞拜疆重挫亞美尼亞的陸軍裝甲之後,人們就意識到無人機在情報、偵察以外的用處。美國陸軍不對稱作戰小組的前主管Scott Shaw就曾稱,無人機不只為坦克,還有可能為聯合兵種作戰的一切敲響喪鐘。
跟標槍飛彈一樣,針對坦克從上面下的攻擊,也是無人機的基本攻擊方向。由於不少無人機成本低廉,攻擊同一個昂貴目標之時,還可以從多方襲擊,任何漏網之魚皆能摧毀目標。
像「彈簧刀」一般的自殺式無人機,更能在以十計公里的範圍內「遊蕩」,自動尋找和攻擊目標,其方便程度和安全性可說是比標槍飛彈還要高。
同時,低飛的無人機較難被雷達發現,而且能有效擊落無人機的防空系統成本往往比無人機高十倍計的價錢。加上無人機的偵察和通訊能力,在俄烏雙方的軍隊中都得到廣泛使用。
在自殺式無人機的層面上,伊朗製的Shahed-136就成為了俄羅斯去年10月以來攻擊烏克蘭能源基建的利器。飛行緩慢、噪音大、裝載彈藥量較少的Shahed,所採用的是一種以量取勝的策略。
由於一架Shahed只值兩萬美元左右,用烏克蘭擁有的S-300防空系統將它擊下,完全不合成本。對於某些能源基建目標的攻擊,俄軍更採取多架多方合擊的策略,使烏軍防不勝防。
🇺🇦✈️The first successful launch of a drone using a rocket engine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Ukraine. This was announced by the head of the design bureau of NAURocket Sergey Pipko,with range of 1000 km pic.twitter.com/5qeoGtarYq
— AZ 🛰🌏🌍🌎 (@AZgeopolitics) February 12, 2023
🇮🇷✈️Iran:"Allow me to introduce myself"
— AZ 🛰🌏🌍🌎 (@AZgeopolitics) February 12, 2023
Zelensky's favourite toy was spotted during march for anniversary of Islamic Revolution in Iran. Image shows that Shahed-136 can be launched from pickup trucks. pic.twitter.com/Kkrq3fpb8p
對於這種伊朗無人機,烏軍似乎還沒有有效且合乎成本效益的應對之術。有軍人在汽車上對天開槍追擊,有烏軍起飛戰鬥機在空中追打,亦有廠商正向烏克蘭輸出能自行追蹤、攻擊無人機的無人機。
美方近日聲稱,隨着其無人機在俄烏戰場的廣泛使用,伊朗正變成一個低廉無人機的生產大國。有報道更引述伊朗消息,稱中國也正在等待購入高達1.5萬架伊朗無人機。
雖然伊朗無人機的使用較為受到關注,但烏克蘭方面也對克里米亞,以俄國境內的軍事重地發動過疑似無人機攻擊,當中更包括深入俄境數百公里的空軍基地。這也可見無人機對先進防空系統所構成的挑戰。
基於成本上的考慮,俄烏戰場上最常見的無人機,大概就是價錢從數千到數萬美元不等的大疆無人機。
雖然大疆早已停止了對俄烏的無人機出口,但這毫不阻礙人們從外國購入無人機再送到烏克蘭戰場之上。這些似乎特別集中在烏軍手上的無人機,除了作情報偵察用途之外,還可以實時追蹤敵人位置以發動準確攻擊。有烏軍甚至將無人機加裝炸藥,在上空投擲作擾敵用途。
#Ukraine #war. Mini bombs dropped from drones on Russian positions. Such throwing applies to both sides. War is hell.😨 pic.twitter.com/qhb5Cb4NZc
— Krzysztof S (@Krzyszt80291924) February 15, 2023
SpaceX星鏈變軍事通訊利器
美國在去年6月開始供應烏克蘭的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炮,大大增加了烏軍火炮的射程、準繩度和火力,看似是後來烏克蘭扭轉戰局,在9月重奪哈爾科夫(Kharkiv)一帶過萬平方公里土地,以至11月在南部赫爾松市(Kherson)迫退俄軍的主要武器。但海馬斯的成功背後,卻靠着無人機和Starlink衛星網絡通訊的支持。
海馬斯儘管有着較遠的攻擊能力(目前美方輸烏的炮彈已由起初的80公里射程增加至150公里),而且炮彈還有全球定位系統(GPS)加上慣性導航系統,可作精準打擊,但要成功制敵,卻必須能在戰場前線有迅速的資訊交流。否則,當無人機收集到的敵方位置傳到海馬斯的控制者手上時,敵人可能早已離開原點。
此時,星鏈(Starlink)衛星網絡就發揮了重大功用。與過去離地數萬公里的通訊衛星不同,星鏈所用的是離地550公里的低軌衛星,覆蓋範圍雖小,但由於SpaceX的發射成本低,至今星鏈衛星數目已超過3,500個,這不只彌補了覆蓋範圍,其數量之高和離地之近也大大增加了頻寬和減少了延遲,使得以往很可能只限於領導階層使用的衛星通訊能普及到一兵一卒之上。
SpaceX Starlink satellites seen traveling over Hiroshima, Japan 😳
— Amazing Astronomy (@MAstronomers) February 12, 2023
Credit: @dfuji1 pic.twitter.com/R77Hs8a8TQ
這除了使來自戰場前線的社交媒體分享資訊大大增加之外,也加快了前線從指認敵人到發動攻擊之間的連結速度。在過去,無人機偵察得來的資訊,可能要經過好幾個層級才到達前線擁有攻擊性武器的士兵手上,如今這位士兵則幾乎可以直接與無人機溝通。有在烏軍前線觀察過的軍事分析員更以「榴彈炮的Uber」去形容這種軍事通訊能力。
而且,星鏈接收天線容易攜帶、不易受到訊號干擾,除了讓烏軍能在行軍中穩定通訊之外,有時更被改裝成攻擊武器的一部分。俄軍在克里米亞的黑海艦隊港口,就曾多次受到似乎加裝了星鏈天線的海上無人架駛船隻攻擊。
疑似烏克蘭無人駕駛船隻的解說圖。(圖/BeastsInJars推特)
俄軍要對付烏軍的星鏈通訊能力,幾乎是無計可施。對於能迅速更新軟件的星鏈,網絡攻擊就算能找到進侵的門路,其影響也只會是極其短暫的;而對於星鏈衛星本身的攻擊,更是毫無成本效益,如今星鏈衛星數量正以每月超過150個的速度增加,就算俄方一下子打下了數十個,其對星鏈服務的影響也極其有限,而且能迅速補回。
眼見其軍事應用的效能,SpaceX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去年12月就推出了「星盾」(Starshield)計劃,專為軍方和政府服務,除了與星鏈通用之外,更不限於通訊之用。也許是為了明確區分軍、民之用,SpaceX近來宣布已採取行動限制烏軍使用其星鏈通訊服務作進攻用途,不過其後有前線烏軍依然表示其用於偵察敵人的通訊並未受到影響。
目前,中、俄等國也有意發展類似星鏈的通訊系統。由此可見,類似星鏈的高量低軌衛星系統,未來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戰場通訊的模式。
俄烏戰爭踏入一年之期,沒有人看到戰爭的盡頭。這一場看起來像是一戰般的消耗戰,隨着各式軍備的普及使用,其實已在呈現出新時代戰爭的雛型。
無人機的戰場優勢在哪?
成本低、數量多、用途廣。
對烏軍而言,星鏈衛星網絡有何缺點?
只得一家公司獨佔,烏克蘭前線通訊能力的存廢就取決於這一家公司的決定。
※本文授權自香港01,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