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台灣自週一(2/20)起室內不用戴口罩了,除了醫療機構、醫事機構、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等8大場所需全程配戴口罩外,其他全面放寬室內戴口罩規定,由民眾自主決定。而校園要到3/6才會放寬校園室內戴口罩規定。
亞洲多國陸續取消室內口罩令,南韓是在1/30、台灣2/20,而日本也將在3/13全面實施放寬,但即使政府放寬規定,不少民眾似乎沒打算立刻完全不戴口罩,究竟是為什麼呢?歸咎起來至少有3個理由。
首先是,800多天以來民眾已被要求認真配戴口罩、習慣很難立刻改變,甚至有人認為,戴口罩不用化妝、不用隨時面帶微笑也成為一種優點。
紐時中文網報導,首爾研究中心CATS實驗室的文化研究學者金相珉說,口罩讓南韓人擺脫保持美麗的社會壓力,「把臉露出來會感到有些不舒服」。
而《口罩的品格》一書的作者、東京聖路加國際大學公共衛生學副教授大西一成說:「如果不戴口罩,別人會盯著你看。」
還有一種說法是,空污問題越來越嚴重,「戴著口罩似乎有助於讓自己不吸入太多髒污空氣」,降低咳嗽、打噴嚏和胸悶等問題。
最後,不願意把口罩拿下,也有可能是產生容貌焦慮症,其實任何年齡或性別的人都有機會有「容貌焦慮」,但最常見於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後難免在意自己的外表。
面對「脫與不脫」,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由,這也是口罩令解除後,大家都需要調適的一部分。
容貌焦慮症
容貌焦慮又稱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會過度擔憂或不滿自己認定的某些外表缺陷和瑕疵,可以是頭髮、臉型、鼻子、皮膚、身體其他部位等,並因而花上很多心力與時間在不滿的身體部位上。
教室戴口罩規定將鬆綁,過去3年戴著口罩上課的學生,其中有可能產生容貌焦慮或同儕壓力。專家建議學校、家長給孩子心理建設,面對「脫與不脫」,要自信說出理由並尊重彼此的抉擇。
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口罩防疫進一步鬆綁,校園從3月6日起放寬室內戴口罩規定。教育部長潘文忠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及部分學生會有「容貌焦慮」,會害怕脫下口罩。潘文忠說,難免有一段調適的過程,會加強宣導,尊重個別戴與不戴的考量,由學生自行決定。
張老師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涂喜敏表示,對於部分孩子來說,戴口罩是一種保護的方式,用來掩飾自身的一些狀況,藉此獲得安全感。在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中,大家都戴上口罩,這些孩子反而不那麼特別,但一旦口罩鬆綁,他們可能又會變回「少數」。
涂喜敏表示,青少年學生易受到同儕壓力,當多數人都脫下口罩,仍想戴著口罩的人,易受異樣眼光,甚至被同學嗆聲、霸凌。她建議教育單位和家長,可教導學生預先做好心理準備,找出一個合適的理由和說法,例如鼻子會過敏、身體不適合打COVID-19疫苗等,同學間也要尊重彼此的決定。
涂喜敏認為,這口罩鬆綁的過渡期間,師長應更留意學生的各種徵兆、人際互動間的狀況,適時地關心和傾聽、瞭解,「這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李雅菁正面看待口罩鬆綁政策,尤其對小學來說,許多教學依賴口語表達,戴上口罩效果就不好,包括小一、小二教注音符號,嘴型咬字就非常重要。
李雅菁提到,學生忙於課業,可能跟不上最新防疫政策進度,學校應多宣導。她提到學生3年來習慣戴口罩,都已會彼此監督,有人稍微露出鼻子、嘴巴,都會被說是「防疫破口」。教育部先前讓教師在一定條件下,講課可不戴口罩,但還是有學生質疑教師沒把口罩戴上。
另外,進入青春期的學生,難免會開始在意自己的外表。李雅菁提到,學生開始冒青春痘時,比較容易有焦慮,也有人時不時就照鏡子,重視自己的髮型、打扮,雖然許多學校仍有管制化妝,但學生還是有辦法透過一些技巧,為自己上一些輕妝。
李雅菁表示,有些師長習慣「說教」,不斷訴說容貌不重要、內涵才是重點,學生不見得聽得進去。反而是正視學生的需求,例如擔心青春痘問題,可引入衛生教育,帶孩子學習清潔皮膚知識,給予正向的建議,會更有幫助。
對於少數特別在意外貌的學生,李雅菁建議,可私下詳談、瞭解學生的狀況,或可舉一些實際的案例,班上很受歡迎的同學,不見得長得最帥最美,而是有其他的長處,可以多多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