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進度拉警報,第三階段將迎來更嚴格的國產化要求,二月底將公布正式行政契約,但對國產化實踐、賠償條件等細節,仍未有共識。契約怎麼訂,牽動業者銀行融資能否到位。
經整體評估當前競標規則所設的限制,加上高通貨膨脹和不斷提高的利率,現階段我們無法使風場專案具可投資性。」去年九月三十日,台灣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首期招商截止的當晚,來自丹麥的全球風電龍頭沃旭,發聲明宣布退出首輪選商,跌破眾人的眼鏡。
自國內推動離岸風電,二○一三年啟動第一階段示範風場選商,再到一八年進入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沃旭從未缺席。但這個國內最大且經驗最足的「模範廠商」,卻在第三階段選商的最後一刻抽身,不僅被認為是以行動對區塊開發招商規則表達疑慮,也是對台灣離岸風電的開發環境,投下了不信任票。
全球龍頭示警 多項難題待解
其實,沃旭退出選商有跡可循。回推到去年七月,沃旭集團副執行長暨首席商務長馬丁諾柏(Martin Neubert)接受國際媒體《Recharge News》專訪就點出,台灣風場開發規模受限、場址重疊,以及嚴格的國產化要求,對廠商是巨大的挑戰。
他更示警,「若這些爭議不解決,台灣會失去亞洲離岸風電的領先地位。」
風電國產化的問題,在第二階段就已浮現,經濟部要求獲遴選的開發商,依併網年度「漸進式」執行國產化任務,例如規劃二一年或二二年併網的廠商,在塔架、水下基礎及海事工程等六個項目,都有國產化要求;預計二四年併網者,更要加碼在風力機零組件、海纜等二十餘項,落實國產,因此愈晚併網需要負擔愈多的國產化項目。
- 併網:風力機安裝完工後,需要透過電纜併入台電電網,才能將風力機所發的電能輸配出去。
依照原定期程,二階十座風場預定在二○至二四年陸續併網,距離年限只剩不到兩年,目前卻僅有大彰化西南、海能兩座風場完工,進度嚴重落後。除了因疫情影響船隻、人員調度,對開發商而言,嚴格的國產化規範也是絆腳石。
國產化問題多 監院提出糾正
再生能源顧問公司InfoLink研究員林品瑄觀察,與日、韓、美的風電國產化政策相比,「台灣節奏確實很趕。」尤其台灣土質需要動用最高規格的焊工來建設水下基礎,即使找到資金和人力,要從零開始建立產業鏈並不容易,「這難度可能連開發商也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