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預計二○二四年徵收碳費,環保署有意從每噸新台幣三百元起徵,引爆產業界反彈。
端看新加坡經驗,起徵費率低,但逐年調漲機制明確,讓碳稅有效作用,值得台灣借鏡。
「二○五○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二一年四月二二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在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上宣示,為減少碳排放,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政府正積極部署五○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
歷經一年統籌,國發會在二二年三月公布「台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十二月進一步發布「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明定三○年的階段淨零目標,並拋出前瞻能源、減碳技術等十二大行動策略,宣示將在二三至三○年間,減少七六○○萬噸(亦即相當於二○年二九%)的碳排量。 同時,為健全氣候法制,環保署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不只比照全球二十二個國家,將「二○五○淨零排放」的目標明文入法,也預告將啟動「碳定價」,完備碳盤查機制。
《氣候法》仍躺立院
碳費制定機制歧見多
所謂的「碳定價」,就是為排放二氧化碳訂出價格,透過經濟誘因加大企業減碳力道,常見的工具如碳稅、碳交易,各國早已行之有年。台灣施行時程本就落後,隨著歐盟開出第一槍,將在二三年十月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未來特定產品輸入歐盟,若在國內未繳碳費,或碳費低於歐盟水準,都須補繳「碳邊境稅」,使得台灣建立碳定價機制更加刻不容緩。
然而,攸關國內碳費徵收的《氣候法》草案,二二年四月送入立法院審議,因爭議條文多,初審後延宕半年才重啟協商。距離這會期結束只剩不到兩周,但針對碳費制定機制,包含是否籌組專責委員會、起徵費率、逐年調升幅度、是否採「先碳費、後碳稅」等細節,各方仍有歧見。
根據行政院版《氣候法》草案規畫,將由環保署分階段徵收碳費,第一階段鎖定每年排碳量二.五萬噸的二八七家「排碳大戶」,橫跨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包括台塑石化、中鋼、台積電等企業都入列,總排放量約占全國碳排量七成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