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放棄清零之後,確診潮如海嘯般襲來,導致退燒藥一上架就被掃貨一空,這搶藥風波跟著燒進台灣;然而,除了止痛、退燒藥之外,國內也開始出現其他藥品短缺的狀況,對此,食藥署坦言,最近缺藥通報率確實比往年高,但已採取應變措施,最快1月底就能恢復供應。
據悉,不只普拿疼等退燒藥出現嚴重缺貨的狀況,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統計,連常用於排便不適的氧化鎂、軟便劑現在也紛紛斷貨,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常用於排便不順的氧化鎂,是相當「古老」且普遍的藥,醫院現在卻都叫不到貨。
而常用的軟便劑,如Senokot 12mg(便通樂)、Normacol Plus Granules(樂瑪可顆粒劑),也已缺貨1個月了,這是他從醫30年來從未遇見的景象。
不僅如此,藥師沈采穎表示,用於治療高血脂的「優泰脂10/20mg」也缺貨,而這款藥品是國內唯一複方藥品,沒有替代藥可用。
「台灣不是什麼都要學美國?為什麼這個就不學?」沈采穎直言,台灣早該成立缺藥中心,定期檢視長備用藥的庫存,美國早在10多年前就成立缺藥監測中心,要求藥廠、進口商定期回報FDA低於6個月安全庫存量的藥物,以避免民眾的救命藥短缺。
針對國內藥品陸續短缺,食藥署有何解決辦法?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坦言,「最近缺藥的通報件數確實比往年多」,背後原因指向COVID-19疫情,楊博文說,疫情爆發的緣故,藥廠生產線都改生產退燒等新冠症狀相關藥物,因而排擠其他藥品生產,與中國缺藥現況類似。
不過,當時食藥署就馬上啟動監測、調度機制,協調廠商增產必備藥品進行供貨,才能安然度過本土疫情;至於軟便劑、氧化鎂短缺,楊博文指,是因國外供應出現問題,以及國內製造廠缺工導致,現已專案核准同成分或同機轉的藥品讓其他廠商生產,最快1月底就能恢復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