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是現代化生活的基石,也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從電廠發出的電,不管是民生用電、工廠用電、交通運輸用電,都要從變電所進行電壓轉換後,透過輸電線路將電傳送到用戶端,因此輸配電網路必須深入每一個角落,才能穩定地將電提供用戶使用。
過去變電所常被視為「鄰避設施」,民眾多不喜歡出現在自家住宅區附近。但近年來台電新設置或推動室內化的新一代變電所,注重創新結合多目標使用的設計,已大大顛覆傳統對變電所的印象,可以變身為綠能展館,或是結合商旅共構,展現變電所親民、活潑的嶄新風貌。
改頭換面的變電所 以創新展現親民形象
目前在雙北都會區,已有許多變電所多功能化的精彩案例。比如位於新北市板橋的新民變電所,總樓層21樓,地下2到4樓為電力設施,全年供電量可超過6億度,既可滿足新板特區的用電需求成長,也能提供三鐵共構穩定電力。而這樣一座變電所,除了1樓有連鎖餐廳進駐外,1、2樓更設有全國首座綠能主題展示館「台電電幻1號所」,將科技、社會、藝術融入環境教育,其中提供沈浸式體感互動的「EnerGym能源健身房」,將投籃、飛輪等遊戲與再生能源發電、數位藝術科技相結合,已連獲德國紅點設計獎、繆思國際設計獎等國際大獎肯定。
位於新北市板橋新板特區之新民變電所,總樓層21層,包含地上17層、地下4層,1樓租給連鎖餐廳,9~16樓是台電台北南區營業處,地下2~4樓為電力設施,全年供電量超過6億度,滿足新板特區用電需求成長,同時提供三鐵共構穏定電力。
位於捷運忠孝復興站附近、預計2025年完工的大安變電所,則不僅是台北市首座超高壓變電所,也是國內變電所與商業旅館共構的首例。而作為一座地下化變電所,地上是旅館,地下則是變電設施及兩條345kV輸電線路,地下化工程工法複雜,難度相當高,以電纜洞道來說,其開挖深度、推進速度、急曲彎度等三大面向而言,施工難度都不輸捷運,每推進一公尺,皆充滿挑戰,但為帶來穩定可靠的電力、打通城市發展的任督二脈,而不斷突破、前進。
而均為地下化變電所的台北市世貿變電所、中崙變電所,前者結合廣場、公園,後者結合體育館,也均展現變電所多功能使用、空間活化的可能性,提升變電所的周邊生活機能,也已非昔時外界所認為的鄰避設施。
位於臺北市精華地段的捷運忠孝復興站附近的大安變電所,是臺北市中心第一座超高壓變電所,也是首例與商業旅館共構的變電所。
電磁波遠低於日常電器 資訊公開透明讓民眾放心
變電所加入電力系統前、後,均會請第三公正單位協助量測變電所電磁場,變電所周邊也設置電磁場監測系統,且監測數據同步公開於台電公司網站,讓地方民眾可以即時查詢。
這類屋內化、室內型的多目標變電所,主要電力設施均設置於屋內或地下,電磁波可有效被建築結構體阻隔。透過量測顯示,變電所周遭的電磁波跟背景值相近,不僅皆符合國家法令規定,甚至遠低於家庭日常電器的使用。
位於臺北市信義區101大樓旁之世貿變電所,為結合台北101大樓旁廣場及公園之地下多功能變電所。
不僅提供穩定電力 更與地方共榮共生
變電所越接近用電核心,越有助供電穩定與安全。為因應部分地區城市發展用電需求持續增長,勢必需藉由新建變電所,就像是車流量變大時,道路要增加或拓寬,用水量增加時,水管要強韌或擴大,才有辦法因應成長的需求。
同時推動變電所屋內化以提升供電安全,可降低鳥獸、雷擊等外力干擾,也透過提升變電所周邊生活機能、活化土地利用以爭取民眾認同,都是變電所工程的重要目標。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小巨蛋旁之中崙變電所,結合臺北市政府臺北體育館網球場、體育處辦公室及球員宿舍之地下多功能變電所。
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已展開,透過新建變電所工程增加配送節點,將可協助電網分散風險,因而台電擬在10年內新設大安、萬隆等28座變電所,以及24座變電所「屋內化」改建,可有助供電穩定安全,還能結合在地多元生活環境,使變電所成為多功能的城市樞紐據點,讓變電所自此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共榮共生。
(台電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