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塑膠資源年需求約一千兩百萬公噸,近八成出口,剩餘約兩百餘萬噸留在國內使用。目前,台灣塑膠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比例約為四十%。排出廢塑膠當中約十二%來自事業排出,約二十四萬公噸塑膠廢棄物,相當於兩千五百座一〇一大樓的高度。為此,環保署資源循環辦公室決心與企業聯手,施展綠色魔法,讓貽害千年的塑膠廢棄物變身有用的資源,進而減塑,達成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目標。
賴瑩瑩表示,過去環保署廢棄物管理主要業務為管理各類廢棄物,著重在垃圾的清除、處理與減量。近年來,廢棄物管理更加重視「資源化」,把廢棄物視為「資源」而非「垃圾」。「廢棄物其實只是錯置的資源。」她解釋,想要改善「錯置」的事實,就必須從源頭開始改善與推動物料資源循環。因此,環保署於一一〇年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將廢棄物視為資源進行管理,並從「產業資源再生網絡」、「再生料添加」及「包裝膜循環」三大領域進行推動。
主動出擊協助 台積電、日月光做表率
事實上,在產業塑膠廢棄物之中,電子零組件業使用的塑膠最多元,因此訂下了塑膠資源化增加至七十五%的目標。
賴瑩瑩透露,在推動產業資源再生網絡時,會主動出擊,辦理相關訪談及工作坊等活動向企業推廣,為的就是從企業處得知目前產業界有處理困難的廢塑膠項目及問題點,進一步協助尋找適合的再利用業者來判斷材質及評估改善方式。
「我們發現科技產業在複合性材料處理上有問題。」她舉例,複合性材料(鋁塑、離型紙)必須將塑膠及鋁/紙分離回收,另外熱固性材料(PI膜)須採化學回收等,廢管處都會提供有相關問題的企業參考與輔導改善。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兼資源循環辦公室主任賴瑩瑩。
在資源循環辦公室的協助下,身為台灣電子業龍頭的台積電,透過「供應商物料包裝規範白皮書」規範供應商的材質使用,搭配回收再利用業者駐廠協助分類,結合創新技術開發超過二十種再生產品,一一〇年廢塑膠資源化達八千公噸,資源化比例為六十六%,目標在二〇二五年達到九十五%;另一方面,日月光集團則是成立循環資源再生中心,集中各廠區產出廢塑膠,並依其材質特性細分再利用,一一〇年廢塑膠資源化超過四千三百公噸,宣布希望在兩年做到資源化一百%。
成立推動平台,媒合回收再生料使用
除了拉高資源化比例外,還要讓回收的資源妥善利用才行。
對此,資源循環辦公室推動「再生料添加」,也就是宣導品牌業者,要求其非填充食品容器供應業者,於製瓶原料加入再生料。
塑膠廢棄物在源頭做好分類,就能加工製成再生塑料。
賴瑩瑩表示,在推動初期就發現國內部分業者其實已開始有相關評估,主要是受到客戶或國外總公司的要求。溝通過程中,也了解到部分商品有特殊考量,例如化粧品業者反應美觀及接觸人體皮膚等問題,因此先從較無人體安全疑慮的項目著手。
「重點要做好驗證、規範及標示三個部分。」她說,資源循環辦公室特別成立塑膠再生料推動平台,媒合品牌業者、塑膠製瓶廠及再生料製造業者。
主動參與政策的塑膠桶製造商良器有限公司就表示,因為深知減塑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除了積極參與環保署的政策擬定,同時也在廠內施行多次測試,目標製造出品質與新料相同的再生容器讓客戶選擇。環保署目標希望企業在2025年使用再生塑膠全廠占比達二十五%,在所有功能性測試都通過的前提下,良器有限公司的產品已可添加再生塑膠達三十%供品牌商使用。
不過,良器有限公司也透露仍有困難需要克服。與一般新料相比,再生塑膠由於經過回收再製的過程,流動性和延伸性會較差,顏色也會略顯黃/綠色,生產時皆需特別調整設定值,加上價格反而比新料貴,客戶接受率較低,盼未來能有更多誘因及配套措施,客戶的環保意識也能有所提升。
塑膠桶製造商良器有限公司深知減塑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目標製造出品質與新料相同的再生容器讓客戶選擇。
為達二〇五〇淨零轉型目標 要讓更多產業看見資源價值
針對塑膠廢棄物的主要來源塑膠包膜等一次性產品,環保署也推動了「源頭減量」,並成立平台媒合量販店、物流業與再生利用業者,落實循環經濟、推動塑膠包膜再利用。賴瑩瑩透露,量販店的包膜由於材質較單一,不易受油漬污染,只要產源做好分類,就具有極大的資源效益。而回收的塑膠包膜可加工製成再生塑膠原料,再次製作塑膠袋、塑膠膜等包材。
有美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在地生產的塑膠瓶器製造廠,早在10多年前就針對客戶的瓶器推動「減重專案」以期減塑,同時並投入人力、設備等資源進行相關產品測試,近年來更配合客戶專案以及呼應循環經濟議題的政策,在2019年也已經做到使用百分之百回收原料瓶器生產。有美股份有限公司更表示,雖然生產成本增加,對於廠商與客戶都是壓力,但同為地球的一份子,仍然要配合政府的政策與國際接軌,進而達成循環經濟的目標。
有美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在地生產的塑膠瓶器製造廠,配合客戶專案以及呼應循環經濟議題的政策,已做到使用百分之百回收原料瓶器生產。
「資源循環零廢棄」為臺灣二〇五〇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環保署將持續推動產業端開發塑膠再生技術、採行綠色設計及精進回收模式,民生端落實源頭減量。
「希望廢棄物轉型資源物可打破既有『廢棄即無用』的觀念。」賴瑩瑩強調,要讓更多產業看見再生資源物的價值。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