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治理和淨零城市已是國際各城市的共同目標。國發會於今年3月底提出「2020淨零路徑圖」,再度讓氣候變遷、降低碳排、兼顧經濟發展與城市韌性成為主流議題。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台大生物多樣研究所、美國在台協會、國泰金控共同主辦「2022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今天下午邀請三位台北市長參選人出席,分享當選台北市長後,如何帶領台北市邁向淨零的施政規劃與方針。
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強調要透過「上而下」由的政策制定,打造全新的台北市。黃珊珊及蔣萬安則強調要用「由下而上」的方式推動。儘管三人提出的方式不同,但共同目標都是在2030年台北市要達到減碳40%~50%的目標。
氣候威脅全球 陳時中提6個減碳方法
陳時中指出,氣候變遷造成的威脅是現在進行式,如果沒有立即行動,恐怕帶來的災害和危害越來越大,因此,世界各國都想要將災害和危險停下來。「全世界在技術、資金、人才、各項營運模式都向此集中;淨零讓各國家和企業都要向此靠齊,台灣也不例外,這是必然的趨勢,我們必然要努力往此走。」
他指出,政府對淨零的態度必需是「由上而下」制定法規,讓各部門、企業依照法規往前走。同時,為了達到淨零的目標,必須與國際連結,才能打造新的台北市。
他出六個方法,一是組建「國際淨零專家顧問團」接軌國際減碳與調勢解方與資源。二是清楚提出「智慧能源首都計劃」,給合台電、智慧服務產業與市民參與,打造台北作為首都的新能源創新模式和韌性。
三是推出「台北綠金融」行動計畫,也就是引進金融資源與資金。四是推動產業低碳輔導,推動綠色經濟商機。五是「降溫1度C」調適計劃,要跨局處整合風、水、綠電配置、建築物、運輸排放的空間規劃與調整。
六、「不遺落任何人」的能源福利計劃。他強調,時代在改變,要照顧落勢族群共享淨零好處,推動綠能公益,為社福機構、弱勢對象回饋綠電收益;提供能源服務等。
北市2030年減碳40 % 黃珊珊:2050年達到100%
針對減碳議題,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強調:「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有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她表示,全球面對氣候變遷危機,目前的狀況確實讓大家擔心,尤其自工業化以來,人類活動已造成全球升溫1.07度,「如果能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本世紀本可望控制升溫在1.5度C以內。」
她分享,全球137個國家、1122城市已經宣示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台北市在過去幾年針對淨零碳排已經做了很多行動。她認為推動淨零要「由下而上」,「淨零排放絕對是一場社會運動,由下而上,讓大家對淨零排放絕對要有強大的公民力量。」
她說明,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21年4月22日地球日宣示,台北市在2030年可以做到減碳40%,做得積極一點可以達到50%,2040做到65%,2050年可以達到100%。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台北市政府率先提出淨零路徑,從三大面向著手,包括: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全循環零廢棄,有目標、有策略的提出低碳政策方針。
蔣萬安提「共創宜居,永續台北」 大家要一起走
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分享他對台北市未來氣候治理的理念:共創宜居,永續台北。他指出,自己是少數最先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的立委,「歐盟明年就要試辦碳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很大,政府要訂出相關的指標。」
針對聯合國提出的「奔向淨零」。他表示,全球有733座城市正在致力於2030年達成碳排放量減半,中央和地方都提出相關的白皮書,但缺乏細項。
他提出減碳的兩大核心價值:一是永續城鄉由下而上。市民的行動更是重要,市民的參與才是能夠整體達到淨零碳排的力量。
二是多元夥伴共創永續。建立市民、政府、工商服務業、學校、醫療之間的夥伴;透過社群大家共同動起來。他強調:「大家一起走,才走得遠。」
另外,他提出三個行動,行動一是韌性治理,重點在於氣候變變遷調適,而非減緩,透過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以市民參與,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方向與執行政策。行動二是都會淨零示範區。盤點市政府有擁有空間以及社會住宅,設置NET ZERO都會淨零示範區。行動三是適當的行動規模,以鄰里為單位的減碳模式,運用在地智慧打造永續社區。
今周刊提問三問題 參選人積極回應
在論壇中,今周刊主編候良儒分別詢問三位參選人問題,針對蔣萬安提問:當全球進入電動車時代,一個城市是否有足夠的電、足夠的電網設施,如超高壓變電所,例如松湖變電所已經延宕多年,當選市長後要如何解決問題,若是此路不通,要如何因應電動車時代?
蔣萬安表示,台北市喊出2030年要全部更換電動巴士,但他實際到客運場站,員工提出有空間不足、供電等問題,「因為增加充電樁,以現有的場站空間台北市真的不足,例如以前能停20輛,現在只能停12、14輛。」他將問題拋給中央及各黨派,如中央有土地,能否提供使用,大家要一起通力合作。
針對參與人陳時中,他提問:2018年聯合國提出十大個人氣候變遷行動,其中一個倡議行動是改變家裡的能源結構,甚至讓再生能源進入家裡,打造城市虛擬電廠,如果您當選市長,要透過什麼機置,如何推動公部門的辦公大樓、企業、社區,投入發綠電?要提出怎麼樣的誘因?
陳時中表示,如何讓每個家庭成為發電廠,他有六個方法,一是希望能擴大再生能源的建置和生產,二是建構可韌性的電網,三是要淨零建築,四是全民參與,讓每個家庭感受到參與好處,五是行為改變,運用資料分析,讓大家知道這個作為能得到多少好處,六是永續的教育讓大家改變行為,透過整體的行動,讓綠電進入家庭。
針對黃珊珊,侯良儒問道:未來您當選市長對全燃油車的規劃和退場是什麼?創造什麼樣的機制鼓勵民眾和企業換購電動車,對於充電樁如何普及,以及要有什麼樣的基礎建設,才能鼓勵民眾更換電動車?
黃珊珊表示,全燃油車退場是由中央決定,台北市禁燃油車有機會,但在全台灣是不可能。她認可鼓勵民眾換購電動車,必須要提供友善的環境,包括充電樁的普及以及提供方便充電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