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啟惠一直是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每年得獎呼聲都相當高,今年再度被日本化學領域學術新聞最大網站選出為熱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面對外界一片看好聲,今周刊與人在美國的翁啟惠連絡上,他謙虛說自己得獎機率不大。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已在週三(10/5)下午1745頒發,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學者凱洛琳•柏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麥學者莫代爾(Morten Meldal)及美國學者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共同獲獎,表彰三人在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領域的貢獻。
翁啟惠長期研究多醣合成方法研究,改變科學界對醣分子的認識、對功能基因體科學的研究,以及新藥物發展有重大影響。他發明的「程式化一鍋式醣合成法」,為癌症研究、細菌、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帶來疫苗研發與治療機會。
他也開發了醣分子相關的醣蛋白、廣效流感疫苗、廣效COVID-19疫苗、醣晶片。早在2014年翁啟惠就獲得被公認是諾貝爾獎前哨戰的沃爾夫獎肯定,也是獲得該獎項的第1位台灣人。
讀碩士開竅 打下扎實研究基礎
外表溫文儒雅的翁啟惠,在學生時代並不是一位特別聰明的孩子。出生在嘉義的他,國小時成績普通,初中以黑馬之姿考上台南一中。就是在此時,他對化學產生興趣。
1966年考上台大農業化學系,服完兵役後,重拾對化學的熱忱,進入台大化學系擔任王光燦教授的助教和研究助理。在王光燦的帶領下,翁啟惠培養扎實且深厚的實驗底子,當時師生共同發表35篇論文。
1979年,已經31歲的翁啟惠申請到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研究所。這段時期,翁啟惠抓住化學合成的未來趨勢,以酵素為研究主題,短短3年就拿到博士學位,發表多達20篇論文。畢業後赴哈佛大學擔任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再前往德州農工大學化學系任教,只花4年時間就升任正教授。
投入醣分子研究 全球唯一發明
1983年到德州農工大學化學系,翁啟惠開始研究醣分子,這是生物醫學界方興未艾的新興領域。他以超乎任何科學家想像的手法活化單醣,發明「程式化一鍋式醣合成法」,這是人類首次、也是至今唯一以生物方法迅速且大量合成複雜醣分子的方法。
翁啟惠的發明讓全世界科學家能夠取得足夠的醣分子,順利進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研發醣蛋白的合成、傳染病、癌症疫苗、癌症與神經退化性疾病檢測與治療方法。
他在醣類研究的貢獻得到國際學界的肯定,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都拿過的美國化學會亞瑟科博獎(ACS Cope Award)、沃爾夫化學獎(Wolf Prize in Chemistry)。2021年更獲得威爾許獎。
回到中研院服務 促進產學合作
翁啟惠於2003年進入中研究。其實,他大可以選擇在國際發展,但在那年他終於禁不住李遠哲多年邀請,回到台灣貢獻所學。擔任剛成立的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3年後被選為中研院院長。
在院長期間,喜愛做研究的他,持續帶領學生在實驗室研究,10年來發表200多篇論文。在他的任內,更積極推動生技產業改革,為技轉奠定基礎。
2007年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國科會主任委員陳建仁,經建會主委何美玥、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等人的協助下,頒布《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讓產學有得以合作的契機。
為創造有利於生技業的環境,2011年推動修改《科學技術基本法》,讓技轉在台灣得以實現。2018年完工的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是他在中研院院長任內規劃出的空間。
浩鼎案人生重挫 對研究熱情不減
2016年爆發的浩鼎案,是翁啟惠人生中唯一也是最大的挫折。這起事件發生時,他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起初並不以為意,也不想辯駁。他以科學家的想法認為,沒有做的事情就是沒有。
沒想到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以及法官的誤解下,一發不可收拾。回憶當時,他說:「我太太告訴我,我的一輩子都很順利,這件事說不定是上帝要讓我醒過來。」
翁啟惠因浩鼎案,提早5個月卸任院長一職,官司纏身兩年多後,於2018年12月28日,法院釐清事情原委,終於還他清白。不過,他認為自己的名譽在這段過程中已經被傷害,「你還我清白,但是名譽回不來了,政府也沒有對我道歉。」
浩鼎案讓他的人生來到了最低潮,卻沒有因此失去研究熱忱。
他依舊孜孜不倦的做實驗,2019年71歲的他,受邀擔任美國加州聖地牙哥Scripps硏究院化學講座教授,並當選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持續為他熱愛的家鄉奉獻力量。
翁啟惠小檔案
出生:1948 年(74歲)
學歷:台南一中、台灣大學化學碩士、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
現職: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美國Scripps研究院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台灣第一人》翁啟惠獲威爾許化學獎50萬美元 如何抗Delta?「這兩重點」是疫情落幕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