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改善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的「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執行超過一年,關鍵項目仍未達標。
既然沒有醫療技術水準技不如人的問題,政府該怎麼挹注資源對症下藥? 聽聽專家怎麼說。
「這實在很慚愧,也不該如此!」去年十二月三十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行政院會,聽完衛生福利部報告國內新生兒死亡率後大為震撼,旋即裁示要加快、加大投入資源,用在提升兒童醫療品質,降低兒童死亡率。而甫上任的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也宣示,將爭取擴大「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預算,加速建構兒童醫療網絡。
所謂「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是二○二○年二月由衛福部提出,經行政院核定的一項四年期計畫,預算數達二十八億元,以解決台灣新生兒、兒童死亡率偏高為目標。只不過,根據近日甫出爐的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若檢視該計畫提出的各階段量化指標,上路一年後,雖然九項中的八項指標都達標,但最為關鍵的「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每年平均下降大於千分之○.一」項目,卻未如期改善。
政府積極搶救,但面對極度嚴峻的新生兒、幼兒死亡率偏高「災情」,以及上路首年就拖拍的降低死亡率任務,除了相關計畫的規畫範圍,政府還能從什麼層面來著手補強?
台灣表現輸日韓 政府是關鍵
先看死亡率「災情」的嚴峻程度。內政部資料顯示,二○二一年全年出生數僅十五.三萬人,創歷史新低;而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一年新生兒(出生後未滿二十八天)死亡數四二五人,死亡率為千分之二.七,嬰兒(出生後未滿一歲)死亡數六四七人,死亡率達千分之四.一,都是近三年新高。
相較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狀況,更能凸顯台灣「死得多」的嚴重性。以二○年為例,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雖與OECD死亡率中位數相同,都是千分之二.四,但在嬰兒死亡率方面,台灣千分三.六的水準,則比OECD中位數的千分之三.二來得更高。
若單純和日、韓比較,差距尤其明顯,日本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八,韓國為千分之一.三;日本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一.八,韓國為千分之二.五,台灣死亡率是日本的兩倍至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