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放棄先前提出的取消45%最高所得稅率計畫後,英國首相特拉斯再度做出重大讓步,財相夸騰決定提前宣布財政計畫,說明如何降低公共債務占比,以緩解外界對其大減稅經濟政策的疑慮。
這項政策大轉彎後也許可亡羊補牢,但英國經濟與金融市場卻已付出慘痛代價,著實應證了「錯誤政策比貪汙更可怕」這句名言。
特拉斯是在英國經濟瀕臨衰退、數百萬個家庭面臨食品、燃料和房租等費用高漲之際,推出所謂的「迷你預算」(mini-budget),欲藉由取消調漲企業稅及國民保險費、調降印花稅、取消最高所得稅率,以及拿掉銀行家獎金上限緊箍咒等計畫,以剌激經濟成長,但卻引發排山倒海的抨擊,這項政策被批只圖利企業,並使數以千萬英鎊流進最富有族群的口袋。
金融市場魂飛魄散 股匯債三逃殺
金融市場魂飛魄散、投資人驚慌竄逃的反應,就是對這項政策最顯著的抗議。自9月6日特拉斯就任首相以來,富時350指數(包括以出口企業為主的富時100指數和以內需企業為主的富時250指數)在短短三周已經損失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市值。
另據彭博彙編的數據,在此期間英國公債指數的市值已損失超過1,730億美元。英鎊兌美元在9月26日首度跌破1.04美元關卡,並且摔落歷史谷底,儘管央行以購債干預以及減稅政策最近出現髮夾彎,目前仍徘徊在37年低點附近。
特拉斯的本意也許不是專為富人量身訂製這項政策,而是對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堅信不疑。這項理論認為,如果為企業和富人減稅,將刺激經濟成長,最終將促成工資上揚並且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水平。
什麼是涓滴經濟學?「涓滴」一詞起源於幽默家羅傑斯(Will Rogers)在1932年一篇專欄中的一個笑話。當時他寫道:「這筆錢都被撥給了最頂層的人,希望會一點一滴往下流到需要者的身上。」他指時任美國總統胡佛也在推減稅,但這筆錢流到高所得身上,而非下流到廣大中低所得身上。
這個想法在1980年代也很流行,當時美國總統雷根和英國首相柴契爾都支持這個理論。同樣,川普政府在2017年的減稅和就業法案,也調降了所有所得層級的稅率。
涓滴經濟學沒奏效 拜登看衰
這項理論的主要論據是為富人、企業家和大公司減稅,並且透過調降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減免等工具來實現經濟成長。相信最終將會透過就業和投資來嘉惠小企業和消費者。
但這項理論在美國已試驗了40年,結果不僅行不通,還為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巨大傷害。涓滴效應不僅在美國失敗,在英國和其他16個已開發國家也失敗。倫敦經濟學院研究人員的研究顯示,在過去50年中,減稅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的影響,微乎其微。更糟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涓滴政策另一影響:將收入從勞動者重新分配給富人—造成了涓滴往上效應。
蘭德公司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數十年的涓滴政策將大約50兆美元的工資成長從所得最低的90%重新分配到所得最高的1%。事實證明,如果為富人大規模減稅,同時壓低工人工資與勞動者的權力,確實有利於富人。
況且,涓滴經濟學也不適用於今日的英國,因為英國的企業稅率已經是七大工業國(G7)中最低,監管制度也是最寬鬆,百萬富翁銀行家數量是歐洲任何其他國家的七倍。稅率太高和富有銀行家太少根本不是導致英國經濟問題的原因。
無怪乎,當特拉斯日前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宣揚其涓滴經濟學議程時,拜登隨即在推特上寫道:「我厭倦了涓滴經濟學。它從來沒有奏效。我們正在打造一個由下而上(bottom-up)、中間外擴(middle-out)的經濟體。」
所謂「中間外擴」經濟學,就是壯大中產階級後再向上及向下擴張,是需求面總體經濟理論的一個派別,主張中產階級的購買力是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的必要因素。在美國,消費通常占GDP的三分之二,只有中產階級才能創造出支持充分就業所需的總需求。考量到富人的高儲蓄傾向,財富的高度集中不足以創造就業機會。
涓滴經濟反作用 緊縮與削減服務和投資
特拉斯政府的政策重點應該是投資廣大勞動人口,舉凡教育、醫療保健、兒童保育、老人照護、勞工培訓、價格親民的住房,以及從交通到寬頻等完善公共基礎設施。這些是真正能提高生產力和增加勞工薪資的投資。然而,英國政府反而藉由大減稅政府預算中打出一個巨大的洞,涓滴經濟的減稅將產生相反的作用—勢必會緊縮與削減基本服務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