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起,本土語言將成為國、高中必修課程,但開學前半個月至少仍有數十所學校,面臨授課教師找不齊的窘境,欲藉本土語教學落實尊重多元,仍有許多努力空間。
「老師您好,可以麻煩您下學期到我們學校教閩南語嗎?」離開學只剩不到一個月,北部一所國立高中預定開設的原住民語、閩南語、手語課程,卻還找不到授課教師,花了近半年尋找,仍有四成缺額。
這所高中急著招募語文教師,是因為《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自一一一學年度起,本土語言和手語將由過去的國小必修科目,改列為「中小學必修」,各國、高中必須依學生選課意願,自行安排合格教師授課。教育部也證實,截至八月中旬,尚有約五十所高中、二十所國中,本土語言師資還沒到位。
111學年度起,本土語言納入國、高中部必修科目,50多種國家語言有一人選習,就要開課。(攝影/陳睿緯)
法規設計 教學現場難落實
《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立法意旨,是尊重多元文化精神,因此台語、客語、各原住民族語言(含旁支),都屬於「國家語言」;學生想修習哪種語言,享有完全自主權,因此國教署規定,校方開課前應先調查學生意願。合計五十多種的國家語言中,任一語種只要有一名學生選填,就得開課。
「有人選就開課」的規定充滿理想,但難以在教學現場落實。校方為了在尊重多元與教學人力間取得平衡,往往會「建議」學生集中選填志願,例如說服所有想學阿美語的學生,選填同一支系。
即使已整併志願,但本土語開課的不確定性仍遠高於基本學科,無法精準預估學生意願的校方,寧願將有限的教師員額拿來聘用一般科目教師,加上本土語師資不足,因此以約聘性質的教學支援人員成為開課主力。目前全國國、高中的專任本土語及手語教師合計二六一八人,不及五二五七位教支人員的半數。
儘管本土語教支人員看似眾多,卻仍無法補齊人力缺口,原因之一在於他們的待遇僅比照各級學校代課老師,按授課時數領取鐘點費,國小每節課三二○元、國中三六○元,高中四○○元。即使教育部八月替全體代課老師「調薪」四%,依舊難以吸引語言專業人士投入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