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外面什麼朝代?」
「新冠三年」
——這是桃花源記現代改寫版。
大家還在苦苦等待解封之際,深圳、成都又被封了,沿海大城市仍舊在無窮盡的核酸檢測中度日。有人算了2022年度行事曆,8個月過去,其中5個月在防疫封閉中度過,接下來的4個月中,9、10兩個月,因為要應對中共二十大會議,預計上億中國人還是會被關在家裡。如果二十大之後政爭還在延燒,那麼一路封到年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本專欄在俄烏戰爭爆發時,認為整個中國的情況像是「悶火中燒」,從3月份深圳大規模封城至今半年過去,所有經濟大城都被疫情防控惡整過不止一輪,負面情緒疊加升溫,內外壓力沒有減緩反倒更惡化,「悶火中燒」的溫度明顯又升高了幾度,隨時要來到燃點。
經濟發展、就業需求、民生問題遇上清零目標,完全被擱置,民間積怨不斷疊高,卻還沒到造反的臨界點,是因為還有盼頭,普遍認為二十大之後權力結構底定之後,可以輪到照顧老百姓的民生目標了。剛剛確定10月16日召開二十大會議,如果在二十大之後沒法將施政目標拉回到經濟上,危矣!
疫情防控 經濟活動窒息最大主因
中國是少數邊境依舊實施嚴格隔離政策的國家,不僅如此,中國境內跨省市移動也很困難,例如從深圳已經大半年無法進入北京了。我趁著現在北京許多辦公室終於放開可以讓外人上樓的空檔期,在北京多停留幾周。
與半年前相比,負責金融政策制定的官員們情緒更加壓抑,幾無例外的,都認為防疫目標必須要改變,在有了疫苗、有了藥,而且病毒的重症率降到比流感還要低的情況下,現在的防疫措施比2020年還要嚴格,連許多向來聽黨話、跟黨走的人,都要承認疫情防控是造成經濟活動窒息感的最大主因,只要人流、貨物流能夠正常化,對於經濟正面的刺激效果抵得過幾次降息了!
對於清零政策、外交政策所引發的供應鏈斷流、債務問題等多所抱怨,這是面對面、非公開談話時,中國財經界很一致的反應。我好奇,為什麼這麼多顯而易見的解方不用,造成這麼大的損失,大家為何不會反抗一下呢?
這些享受慣了開放紅利、和平紅利的既得利益族群,認為還有可救,等二十大之後會變好的,這令我充滿期待,期待見證歷史轉折之後的結果,是歷史會重演?還是中國真的不一樣?
就算摘除了「清零」這個腫瘤,中國經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消化。
「凜冬將至!」這句話是暢銷劇作《權力遊戲》(台灣翻為《冰與火之歌》)中貫穿全劇的最深恐懼。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最近一次談話時提到,「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從追求規模的模式,轉變為追求利潤、現金流。於是,「凜冬將至」這四個字是目前中國企業,尤其是民企必須要面對的現實難關。
進場買A股 等二十大會議後再決定
中國上半年GDP成長2.5%,與原本全年目標5%差距巨大,主要是自找的。美國在升息段,而中國為了要穩住房地產以及經濟環境,走的是反方向,導致人民幣就要破7了,但是放水的效果不如過去,銀行體系並不缺資金,反而形成了多個「堰塞湖」,銀行不敢放貸、企業不敢投資,作為資金需求者,企業的信心低迷,尤其是民營企業。
而資金供給者方面,許多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面對現在的行情感到很無奈。A股市場已有約300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中報,從目前已披露的上市公司中報來看,A股整體業績承壓,鮮有公司盈利超預期。
7月工業企業利潤年增率下降13.4%,內外負面因素並未解除,企業的盈利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因為投資者整體偏好還在收縮,資金還會向更低估值的板塊移動,盤點下來,醫藥股、基礎化工有些機會。
對台灣投資者來說,在大轉彎之前,以不變應萬變,在10月份的二十大會議前,還是靜靜等待的好。這次會議後權力競爭能否底定?政策目標能否轉向民生與經濟發展?改革開放路線能否延續?如果都是yes,那時再整隊進場並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