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綠碳成金 種活為本

綠碳成金  種活為本

2022-07-20 10:40

企業致力減碳的考驗,透過「植樹」做了不少努力,但從沒有回頭檢視「種活」的數量,更沒有追蹤「種活多少年」,這樣的事實也凸顯了綠碳的發展瓶頸。

住宅前,一棵原本體態優美、枝葉茂密的朴樹枯死了,請來專家檢視,原來是淹死的,根基處因今年梅雨季多雨,常積水且排水不良所致,好樹移植到家前活不過七年,原來植樹也有「七年之養」的考驗。

 

種樹吸碳的企業廣告,總是量化造就了多少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的效果,頻繁出現在宣傳媒介上,但資訊並不對稱,只說「種下」多少棵,沒講「種活」多少棵,更沒講「種活多少年」。用全套才會產生的結果,來表彰只做三分之一套的行動,是有風險的舉措,因為結果可能遠低於預期。

 

十餘年前,曾號召幾十家企業在高鐵桃園站青埔附近的公園種下數百棵樹,經過一年專業養護團隊的照顧,存活率仍未達五成,環境條件尚可的場址都如此,更遑論地理與植樹條件更差的地方了。

 

根據聯合國專家的估計,目前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只有四分之一能透過自然界經由碳匯移除。去年底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氣候大會中,有一四一國聯合簽署《格拉斯哥領袖森林與土地利用宣言》,承諾未來十年將積極減少伐林並加速造林,意謂對此項雖有限但更顯珍貴的除碳方式之重視。靠農林植物行光合作用,從大氣中移除的二氧化碳,普稱為「綠碳」,是自然為本的主要減碳解方之一。

 

台灣目前森林覆蓋率約占國土總面積的六成。研究顯示,在我老家花蓮縣光復鄉大農村的平地森林,每公頃可吸收十.九公噸二氧化碳,而台灣人均排碳量約十.九六公噸,所以學者指出二三○○萬人若要仰賴森林吸碳,需要六倍台灣大的森林面積才能達成碳中和。正因如此,我們需要積極重視綠碳這個有限但更顯珍貴的除碳解方。

 

碳中和與淨零的崛起,催化許多人對綠碳成金之自然碳權的想像,但必須要有完整配套的基礎建設,包括明確定義、法規、遊戲規則、監理等,方可避免綠碳之亂。

 

在台灣,地是寶,樹也是寶,願意種下去的人滿多的,但能讓樹好好活的人極少,這樣的事實凸顯綠碳的瓶頸,希望各家企業看到這個可以創造影響力的癥結。

(本專欄由黃正忠、龔建嘉、鄭涵睿共同主持)

延伸閱讀
荒涼變荒唐
荒涼變荒唐

2022-06-22

「否定」不是策略
「否定」不是策略

2022-05-25

三重盈餘行不行
三重盈餘行不行

2022-04-27

能載舟覆舟的金融業
能載舟覆舟的金融業

2022-03-30

城市挖礦的台灣戰略
城市挖礦的台灣戰略

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