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波動劇烈,終於讓這些年習慣「輕鬆賺」的投資人,慢慢想起「資產配置」的概念:分散市場、多元布局,總是讓財富安穩成長的法則。
「不再有easy money」、「必須設法分散配置」,在本期封面故事報導中,竟也是受訪者常常提及的兩個關鍵句。只是,他們說的不是投資理財,而是迫切寫實的生計問題。
6月10日,中國殺來「暫停進口台灣石斑魚」禁令,編輯團隊立刻啟動,第一線訪查養殖業者的衝擊與準備,也盤點去年已遭禁令空襲的農產品如今情狀。原來,無論農或漁,業者早已有了「不得不去中國化」的認知。
零關稅、快速報關……,十年前中國市場對台灣農產品善意開門後,諸多受惠品項開始長驅直入;在此之前的近幾年,每年產量40萬噸的鳳梨,約4萬噸是賣到中國;這回成為祭品的石斑魚,在疫情前更有6到7成比率銷往對岸……。不能否認,當「讓利」收回,短期衝擊終究無可避免。
但,我們也看到許多業者不只「認知」,更已早早做了「去中國化」的準備。有石斑養殖業者將魚種、養殖期「分散配置」,他說這就是分散風險;也有養殖戶主動調查內銷市場需求,開發對應商品,之前,他的石斑魚有9成賣到中國,現在則有8成內銷。
類似的故事,也在農產現場進行中,就整體數據看,過去9年中國都是台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國,但今年前5月,美、日已經取而代之,其中,領軍進擊的應屬去年遭到中國封殺的鳳梨,一年間,台灣鳳梨對日出口成長8倍……。
尋找新天堂的故事還沒寫完,但就像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的,這關挺過去,台灣農業或許就往永續更跨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