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永安一向有「石斑魚故鄉」美名,67歲的林松欉,是當地頗有名望的養殖業者,他擔任班長的產銷十二班得獎無數。然而養石斑魚25年來,他很少像今年這麼煩惱,「就拿眼前這池來講,成本差不多兩百萬,現在準備可以抓了,但中國說停就停,不知道怎麼處理。」他的語氣滿是無奈。
6月10日晚間,中國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發布通知指出,由於從台灣進口的石斑活魚中多次檢出禁用藥物「孔雀石綠」(台灣稱孔雀綠)及「結晶紫」,還檢出土黴素超標,為防範風險、保護消費者安全,要求中國各海關自6月13日起,暫停受理台灣石斑魚報關。
事發之後,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內的政府高層,同聲譴責中國在未提出科學證據下,發動突襲式的全面禁止措施,不符合國際貿易慣例,更傷害台灣農漁民與出口貿易商。
「台灣漁民對品質都很要求,亂用藥是會汙染整個魚塭的,不可能啦。」永安區漁會理事長何擇良話說得直接。
「中國一直是說停就停,你看去年228擋鳳梨、中秋節擋鳳梨釋迦和蓮霧,現在擋石斑魚,都是挑準備出貨的時候。但中國也只能對農產品這樣啦,這就是大家說的『以農逼政』,難道可以叫台積電不賣晶片過去嗎?」中國發布禁令後,林松欉的魚塭也接受了漁業署採檢,但他認為,決定石斑魚能不能賣進中國的關鍵是政治因素,而非科學檢驗。
這次石斑魚遭禁,農委會公布的因應對策,除了配合石斑養殖特性推出的「延養獎勵」以外,都是短期號召企業認購應急,長期以冷鏈加工設備擴大內需市場,並加緊開發外銷通路,和處理水果的邏輯非常類似,能否將漁民損失降到最低,仍有待觀察。
其實,許多漁民看準危機遲早發生,轉型的腳步走得遠比政府還快。高雄永安石斑魚產銷第八班班長蘇國禎,熬過了2016年霸王寒流的慘痛損失以後,就頭也不回地投入轉型。「蘇班長」的女兒蘇郁暄回憶,當年主動找上擁有先進技術的生鮮業者合作開發冷凍包,「第一年只賣了幾百斤,還被別人笑說『以為這樣就能改變市場』?」
儘管活體放血、切片、冷凍等加工手續要價不菲,複雜度也遠高於將活魚直接交給貿易商,商品利潤很難拉高,但蘇郁暄認為,就是要透過特殊的銷售方式,才能接觸不同客群,因此開發出魚肉片、魚塊、輪切、冷凍全魚等各種商品,銷售管道除了電商平台,也不時會到大型企業舉行免費試吃活動,開發團購訂單。
「以前,蘇班長的魚有9成是賣到中國,但他也知道中國市場是『喊沒有就沒有』,所以很支持我們做轉型。現在的結構是8成賣國內、2成走外銷,幾乎沒在賣中國,這次中國禁石斑,對我們沒有什麼影響。」蘇郁暄說。
何擇良表示,就漁民的立場,當然期待市場愈多愈好,希望中國能取消禁令,但即使未來再也不能把石斑魚賣到中國,「是會比較嚴重,但也還不至於把我們打倒。」
不再將中國視為「唯一」,已經悄悄成為國內農業生產者的默契。自2013年起,中國連續9年都是台灣農產品的最大出口國;但今年1~5月,中國排名已落居第三,且排名前兩名的美國與日本,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額都呈現正成長。
中國祭出禁令的短期震盪難免,但從鳳梨到已走在轉型路上的石斑魚,台灣農業的前景並不如想像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