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雖非台灣期待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但已是拜登政府的階段性妥協。
相對於暫時無緣加入的印太經濟架構,台灣該惋惜的,是少了一個高階互動平台。
六月一日,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Sarah Bianchi)與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共同宣布啟動《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簡稱《台美倡議》),雙方未來將針對十一項貿易議題進行討論。
消息一出,樂觀論調如行政院,特地召開「深化台美經貿關係『重大成果』記者會」,鄧振中稱其為「等了三十年」的「可長可久的台美新互動模式」,將會是帶來重大突破的跳板。
保守論調則指出,在此前一周,美國方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台灣卻不在初始會員名單之中,所以該美台雙邊「倡議」或許僅是無緣IPEF的安慰獎,恐怕只是「新瓶裝舊酒」。
筆者認為,《台美倡議》是達成自由貿易協定難度不低時,台美雙方選擇以可能「具其神而不具其形」的方式解套,也是在美國內規與國際現況限制下,現階段的不得不然。既然「不具其形」,對於美國,台美倡議的優勢是降低國內外政治阻力,弱點是減少了路徑依賴性,相對不利於耕耘美國政界與民間的長期利益相關者。
「不具其形」是確定的,能否「具其神」則仍存在變數,有賴台灣政府後續積極推動。
台美經貿重大突破
「標準設定」與國際接軌
《台美倡議》現階段呈現的主要是雙方共識,大原則性闡述多,實際可執行項目較少。倡議為台美雙方共同提出、簽署,具有凝聚共識、聚焦議程之效,在議程上也和美國與其他友邦的議程走向間接接軌。
綜觀大約九百字的倡議聲明,十一項議題大致可分為「標準設定」、「價值中心貿易」、「促進貿易」三個籃子;其中,前兩者可謂走向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