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首次亞洲行已落幕,但他在東京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對於美國記者提問,美國是否會在中國進犯台灣的情況下採取軍事介入,拜登明確而肯定的答覆,依舊餘波蕩漾,並且引發不少討論,多數的爭議都集中在美國是不是放棄長久以來對台「戰略模糊」的政策。
儘管白宮發出聲明,澄清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同時美國有些媒體評論認為這是拜登再一次口誤,但是《紐約時報》報導,美國一位專欄作家曾對「口誤」,下過一個很經典的定義,那是指「一位政界人士說出了真相-----那些顯而易見卻不應該說出口的真相。」
「軍事介入」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
若從這個定義來解析,拜登的「軍事介入」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而白宮與國務院事後的澄清與說明,只不過是想讓軍事介入的說法變得有彈性,所以拜登的對台政策模糊少了點,但戰略意味多了點。
若加上這一次,拜登上任後,已是第三度說要出兵保護台灣了。第一次是在去年8月,當時阿富汗政府垮台,美軍倉皇撤軍,中國官媒趁機操作美國不可靠,台灣不應靠美國時,拜登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獨家專訪時說,美國一向信守承諾,美國對若任何人侵略或對我們北約盟友採取行動,美方會做出回應,對日本、南韓和台灣都一樣。
日本、南韓、台灣都非北約成員,但美國與日本、韓國簽有共同防禦條約,台灣則沒有,拜登將三者並論,用意不言可喻。不過後來美方官員說,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改變,外界則指是拜登口誤。
第二次是去年10月,拜登參加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舉行的市民大會,會中被問及台灣若遭到中國攻擊,美國是否會防衛台灣時,拜登表示,「會,我們對此有承諾。」同樣的白宮還是重申,拜登並非宣布美國對台政策將改變,學者稱拜登是失言。
與日相聯合記者會上表達決心,安了日本盟友心
第三次便是今年5月23日,拜登在東京記者會上的回應。當時美國記者是先談烏克蘭情勢時明確問拜登,美國不願軍事介入烏克蘭戰爭中,但若台灣遭受武力攻擊,美國願意出兵介入,以保護台灣嗎?拜登先是回答是,記者用疑問的口吻再追問,拜登答得更肯定,並說「那是我們做出的承諾。」
雖然白宮依慣例還是要表明對台政策不變,但從記者會問答的脈絡來看,拜登處理烏克蘭與台灣是截然不同的態度,無非是要讓外界了解,台灣不會是烏克蘭。
而他挑在與日本首相聯合記者會上表達保衛台灣的決心,實則也是要讓站在他身旁擔心台海不穩定的日本盟友放心,了解到美國會盡最大力量維護區域和平,也絕不會背棄盟友。
拜登是外交老手,不會不知道他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會被外界放大解讀,甚至會被中國拿來做文章,但拜登同樣的概念,從去年到今年講了三次,不能只用口誤來解釋那麼簡單。也就是說,在對台的戰略模糊中,還是要對中國傳達清晰的訊息。
俄烏戰爭可做為中國的殷鑑
所以拜登想提醒北京,若單方面破壞現狀,以武力攻打台灣,致使印太區域動盪不安,絕對要付出慘烈代價,因為美國僅僅是提供精良武器,以及聯合其他西方國家強力制裁俄羅斯,完全沒有派一兵一卒進入烏克蘭,就讓俄羅斯身陷俄烏戰爭泥淖,連連損兵折將。
俄烏戰爭可做為中國的殷鑑,何況中國與台灣之間還隔著台灣海峽這道天險,不若俄羅斯與烏克蘭是陸地相連的鄰國,習近平在孤注一擲之前,務必好好三思。
其實在美中台三角關係演變中,美方不再是用一刀切的手段,而是改用切香腸方式,一次一次增強對北京的施壓,例如美國國務院5月初大幅修改美台雙邊關係事實清單(Fact Sheet),刪除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不支持台獨等措辭。
它的重點在於,美國認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就是要告訴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擁有對台灣的主權,其弦外之音便是默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國務院雖然依舊強調不支持台灣獨立,也只是為了不給中國侵略台灣的藉口。
美國戰略要從模糊變清晰,取決中國有沒有跨紅線
至於國務院雖然新增美國長期奉行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和六項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但更重要的是,在國務院清單上形容台灣作為民主領頭羊和科技重鎮,是美國在印太區域的重要夥伴,因此縱使美台沒有邦交,卻仍無損於雙方堅若礬石的關係。
同時美國也鼓勵要以符合台灣人民意願和最佳利益的方式和平解決兩岸分歧,其中尊重台灣人民意願,就是凸顯台灣主體性,也是警告中國,武力脅迫是違反台灣人民意願的。
在外交說辭上,美國沒有改變「一個中國」政策,也還是維持戰略模糊,但隨著中國霸權擴張,不斷訴諸政治與軍事上的脅迫,美國哪些會做,哪些不會做,也許會出現新思路,輪廓變得更清晰,換言之,中國若武力犯台,美國絕不會袖手旁觀,所以要不要讓美國戰略模糊變清晰,完全取決於中國有沒有跨越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