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瑪家鄉的禮納里部落,成立至今僅約十二年,與台灣其他原住民部落的歷史相較,仍處於稚氣未脫的年紀。
部落雖新,但是住在裡頭的居民,胼手胝足走過一段艱苦的路程,生命的歷練一點也不嫩。而被原住民視為「神聖作物」的小米、在許多原住民祭儀與慶典中扮演要角的「小米文化」,卻也在這個年輕的部落,找到了復興的芽苗。
時間回到二○○九年,一場莫拉克風災,讓屏東縣的瑪家鄉瑪家村、霧台鄉好茶村及三地門鄉大社村三個村落因地貌毀損嚴重,必須遷村。但以八個月時間、採用快速工法建造的一幢幢永久屋,卻讓「返鄉」的青年陳濬哲心中納悶:「這裡算部落嗎?跟我小時候的印象搭不上,除了周遭的人一樣,沒有部落的感覺。」
老家在霧台鄉好茶村的陳濬哲,身上流著排灣族與魯凱族的血脈,求學、工作都在市區,風災後,全村遷移,五、六年前他選擇在禮納里部落留下,在鄉公所上班的父親,希望兒子也能進入鄉公所謀個穩定工作。但做過保健食品推銷員、學校行政人員等工作的陳濬哲,心裡卻另有盤算。
陳濬哲說:「我回來如果不去鄉公所,有什麼方法能讓父親安心?這裡是排灣族跟魯凱族的空間,文化我很熟悉,但是場地配置跟我小時候的印象很不一樣,我就先四處去認識地貌,也跟族人『刷個臉』。」花三、四個月走訪探查,他說自己是搬回到部落,才開始認識這個地方。
過程中,他認識了在社區發展協會工作的林子雯,子雯雖然是台中人,卻投入偏鄉深根工作,甚至在當地的長榮百合國小發起「Quma遊樂園」計畫,進行傳統田間建築的設計和建造,陳濬哲對這個不是原住民,卻對這塊土地認識很深的女生印象深刻。
(圖/陳濬哲提供)
遊客參加活動,可體驗製作傳統趕鳥器。(圖/陳濬哲提供)
田野調查重新認識部落傳統
一六年,兩人以「深活是對周遭事物的咀嚼,共構是對創生的態度」為概念,成立「深活共構」,致力於文化教育的推廣,並透過文化部圓夢計畫,以手工藝為發展重點,用在地圖騰文化跟刺繡設計,做出一系列的商品和活動。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他們意外驚覺了原住民小米文化的凋零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