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振興半導體產業,美國力推競爭法案,包括注入至少500億美元,台灣要如何持續掌握供應鏈核心技術與其整合,人才最關鍵。
三月,我參加了一場由史丹佛大學胡佛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閉門會議,會中有創投、軍事戰略專家、外交學者、科學家、政策制定者。會議中,他們問:矽谷發明了摩爾定律和半導體晶片,台灣推進工程技術、製程和良率,現在全球半導體逾六成產能來自台灣,美國如何趕得上?
關鍵在人才。台積電亞利桑那州的五奈米廠最近宣布進度落後,可能延後投產日期,進度落後或許部分跟俄烏戰爭有關,但工程人才的招募和管理階層的準備未到位,估計才是最主要因素。為滿足對半導體晶片需求,美國國會正在推動前所未有的半導體產業促進法案,透過注入至少五百億美元的聯邦資金,力求晶片製造業重新回歸美國本土,但推案能否成功仍屬未知。
台灣晶片製造生態系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得益於政府長期支持、聚落效應、上下游整合的工程設計、先進技術開發,乃至於對微觀細節的專注及對研發的大量投入。一九七○年代,台灣政府成功從美國招募具有博士學位的優秀管理人員和工程師,包括張忠謀(台積電)、吳敏求(旺宏)和盧超群(鈺創)等人返回台灣,推動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從此世界見證了從矽谷到亞洲的半導體應用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