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附近有些還在使用的電力設施,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採訪過程中,一位南部受訪者這麼說。
我們最終沒能找到這個「現役古蹟」,不能把這則鄉野傳奇寫入報導,但一趟研究調查下來,全台各地輸配電設備的現實景況,已夠令我們感到驚悚。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寫「電」。但這一回,我們討論重點並非缺電與否,而是直探近年造成歷次斷電的關鍵原因,目擊一套負重累累的輸電配電系統,並且,鋪陳一個不只攸關今年夏天、更關乎台灣未來長遠發展的電網危機。
負責同事層層爬梳,從台北市南港區一座興建中的數據機房出發,機房開工動土日,小英總統親自出席,畢竟這裡將來的服務對象包括重要國際企業,但是這座機房未來可能沒有電,台電給出的理由是,「有電,但送不進去」。
送不進去,因為原本的超高壓變電所早已「運量滿載」,必須興建新的變電所,然而,變電所是個「嫌惡設施」,工程延宕十年無法動工……。
「兩點之間少根線」的窘境不只發生在這座機房,而是全台普遍現象,牽一髮動全身但卻結構脆弱的電網,才是台灣最迫切的電力問題。
怎麼辦?加速補破網!但一來,「嫌惡設施」引發的地方抗爭持續,二來,全面補網所需的高昂成本,累虧三八五億元的台電恐也無力承擔,「長期存有累虧,導致投入電力及電網建設時步步為營。」台電《三○三停電檢討報告》如此寫道。
於是,問題終究觸及了台灣長期極度低廉的電價。這個問題有些敏感,卻是關乎電力穩定的根源,就像一道電流,根源的問題一日不解,電力絕難永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