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原居北部的巫宛萍初次造訪彰化縣溪州鄉,腳踩在這片近七十六平方公里,和熱鬧、繁華一點都沾不上邊的土地上,她的心裡沒有太多想法。「滿無聊的。」和這個偏鄉初見面時的感受,巫宛萍仍印象深刻。
當時,她南下於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就讀,跟著學長姐的社區營造計畫,前往溪州策畫了第一屆的溪州文化季,召集藝術家駐鄉,找學校、地方社區合作。她記憶猶新,學長開著車領她認識村民,沿著莿仔埤頭水圳經過了一條長長的路,這條貫穿溪州的主道路「溪下路」,遠處有遼闊的稻田,四周是結實累累的果樹,構築出一幅清幽的農村景致。
十年經驗當養分
客製化地方創生內容
清幽,卻也空無。巫宛萍說:「正因為它看似沒什麼,所以可以被創造的可能性又更多,社區營造的概念就是帶著一點開墾的方式去嘗試。」沒有太多的猶豫、深思,帶著發現新大陸的挑戰心,她隨即著手「拓荒」。
定居彰化,故事的楔子,關心溪州的人或許都讀過:她和地方上的一群人歷經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的成立、組織護水抗爭運動,也參與推動溼地保育計畫。有感農民辛勤種植的物產無法獲得合理收益、農村生態環境變化,在作家父女吳晟、吳音寧的推動下,再協助成立溪州尚水農產公司,籌措「溪州尚水」契作平台。如今,契作面積已從七甲擴展到十四甲,不僅其中有超過一半由企業認養,每年稻米開賣亦皆迅速完售。
基底打得穩固了,是時候提筆,把故事再寫下去。巫宛萍說:「濁水溪是整個溪州發展重要的流域,我們想以過去十年推廣溪州的經驗為基礎,沿著濁水溪沿岸的鄉鎮延伸發展。」搭上國發會推出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計畫,去年五月開始,團隊以「回春工作站」為名,針對二水、埤頭、田尾等鄉鎮,客製化地方創生講座的內容、推出工作坊,以類似「村民大會」的模式推動,做觀念交流、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