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門走進嘉義大林鎮民權路上的一家咖啡店,首先映入眼簾的,有白髮長者在教學薩克斯風、有年輕人正在準備長照據點活動直播、有人沖咖啡、有人在角落清掃,大夥兒各司其職,一點也不干擾。有意思的是,在這裡,鈔票和各種電子支付都不管用,換工會員和家庭照顧者用的是「大林幣」,以一種「以工代酬」方式獲得彼此的協助。
這裡是首家台版「時間銀行」實踐地——「森呼吸生活館」,由社團法人嘉義縣紫藤婦幼關懷協會經營。他們也是大林幣的「發行銀行」之一,記錄每位換工會員的時數與消費。自二○一八年至今,換工會員累積約百位,累積換工時數超過一萬個小時,已交換的服務時數則逾三百個小時。換工會員就來自社區,有退休教師、照服員、職能治療師、芳療師、廚師及社區幹部等。
大林幣的「養老存摺」不分你我,有人需要實際幫忙,有人要的是喘息空間,甚至一小時的芳療按摩,也能撫慰人心,利他亦累積日後的利我。(攝影/蕭芃凱)
概念》「到咖手」就能換時數、實物、服務
此刻,時間是動態的,也是靜止的,每個人正在儲存著自己的「養老存摺」。像記者思忖著天黑後怎麼回到隔壁村住處?該協會理事長劉宏鈺直爽地說:「這裡就是『以工代酬』,隨便都有人載你回去!」
劉宏鈺表示,森呼吸的工作人員要經過六小時的換工訓練課程,了解「時間銀行」理念才能成為換工會員。然後,依個人才能和興趣排班服務。
「換工的概念來自傳統農業時代的『互助』、『相放伴』;大家只是『到咖手(台語,意指幫忙)』賺時數,賺到的時數可以和會員換取時數、實物、服務等。」台版時間銀行推動者、也是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吳明儒在一旁說明。
他舉例,假如換工會員在森呼吸賺取兩小時時數,剛好家中長輩需要照看或載送,就能利用時數和有空的會員交換照看或載送。「用價值取代價格,用交換方式補充市場購買的服務方式。」甚至,像陪長者聊天,這種市場根本買不到的服務,在時間銀行的框架下,也可交換到時數。
除了填補市場不足外,也能補足長照政策的空缺。畢竟,政府資源有限、長照人力有限。吳明儒說,在人力資源有限下,只有積極串聯在地社區、民間組織和商家,打造互助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