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基隆人,我對正濱漁港不只「認識」,還很「熟悉」,有時走在港邊,我會回想起年少時,我在港邊愜意地釣魚、寫生和死黨度過充滿歡笑的午後。曾幾何時熱鬧喧騰的正濱漁港,在時代的洪流中徒留寂寥?看著日漸沒落的港灣,心裡總覺得十分惋惜。
我初次競選市長時,拍了一支「讓基隆變彩色」的競選廣告,最後一幕畫面就選在正濱漁港,港邊灰灰暗暗的房子,一一上色後變身成色彩漁港。這股用色彩改造環境的念頭,多年前就埋藏在內心深處,直到成為基隆市長後,終於有機會付諸實踐。
基隆該是什麼顏色
很多人、包含在地人對基隆的色彩印象就是灰灰暗暗,甚至帶點陰沉。但在國外,以色彩改造城市印象的做法行之有年,因此我當選前,就主張要讓基隆從黑白變彩色,我相信只要在色彩上有些變化,基隆給人的印象也會隨之改變。
初期我找了許多色彩專家來到基隆,但大家給我們的色彩建議,都主張顏色必須融入周邊景觀、尊重地景環境,我們討論了幾批基隆色,都是灰灰暗暗的色階,這讓我有些氣惱,我後來直接否定他們的建議,「為什麼基隆顏色非得灰灰暗暗?本來就不明亮了,若繼續灰灰暗暗,不是一點改變也沒有嗎?」
為什麼基隆顏色變得灰灰暗暗?基隆過去的城市基礎建設,喜歡大量運用藍色、綠色與灰色等冷色系,就是因為民國七十年代出現一句口號「港都山城是我家」,因此大家很直觀地認為,山是綠色、海是藍色,而常下雨的天空是灰色,但誰說,海只能是藍色?
「基隆的色彩定義應該重開機!」我在會議中這麼說,但這是身為市長的堅持,幾度來回討論後,我與色彩專家溝通出新的改變與做法,我們不再以「具象」的角度理解城市色彩,改從「抽象」的角度給予新的定義。
基隆是海港城市、是國家的門戶,百年以來多元文化在此匯聚,形塑出開放積極、熱情奔放的城市性格,你若從這個角度詮釋海洋城市,海就不該是藍色的。它應該是充滿想像力、熱情與能量,且勇敢和包容,這才是基隆真正應該有的色彩風格!
我大學讀景觀設計,深刻明白城市意象的轉變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因此我鼓勵團隊多使用溫暖的色系,我們第一個色彩計畫從「和平橋色彩塗布計畫」開始,一直到被受歡迎的正濱漁港色彩屋,都是一開始被里長罵到臭頭,但最後廣為接受的例子。
就當作被市長騙一回
正濱漁港大概是二○一八年北台灣最快速竄紅的熱門景點,每到落日時分,許多攝影愛好者喜歡在色彩屋的對面,捕捉夕陽餘暉與色彩屋映照出的水面倒影,每一張照片都讓人難以想像,正濱漁港曾是快速沒落的寂寥碼頭。
鮮少有人知道,近百歲的正濱漁港曾是北台灣第一個現代化漁港,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個遠洋漁業漁港,在日治時代還是金瓜石礦產的主要輸出港。我曾聽當地老人家提起,馬路會塞車,但當年的正濱漁港會「塞船」,甚至可以從港邊沿著併排停靠的船隻,一路跳船跳到港的另外一側,「哪像現在,船開進來,直的停還是橫的停都沒人管你!」原來正濱漁港早在以色彩漁港重新抓緊眾人目光之前,它就曾擁有一段繁華的過去了。
漁港沒落了,可是當地人依然熱情好客,依然勇敢且積極地生活著,小小的正濱漁港,同時也像是整個基隆市在時代發展下的縮影,因此我不斷思考,該如何重新定義正濱漁港的色彩,以景觀設計的角度為當地帶來全新氣象。
可別以為色彩漁港的背後,只要挑選幾棟房子漆上彩色油漆即可,為了融入現有景觀,同時兼具色彩協調,我找來色彩專家與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景觀規畫師組成實力堅強的團隊,並廣邀在地居民、文史工作者一起進行色彩工作坊,我希望這些工程不是市府直接介入做完就好,事前與在地居民充分溝通、凝聚共識的過程同樣相當重要。
色彩漁港計畫走了兩年,我們請專家找出合適的顏色,再將小朋友、地方人士都拉進來挑色。由於計畫最初不被地方人士接受,我親自和民眾溝通,試著說服他們:「就當作被市長騙一次吧!」
他們壓根不相信光是著色就能改變社區氛圍,禁不起我的請託,最後半推半就地應著:「好啦!就給你騙一回啦!」於是我們的計畫就從最初答應的六棟房屋開始了。
由於房屋屬於私人財產,市府無法提撥預算裝修民宅,因此計畫中所使用的油漆,都是民間單位募捐得來,中間也曾遇到經費不足的問題,所幸我遇上一位非常低調的塗料品牌創辦人,他聽完我的理念後,爽快贊助我們計畫所需的色漆,補足經費上的缺口。在著色的過程中,許多地方居民每天騎著摩托車來回經過,一天天發現港口的景色有些不同,第一期六間房屋完工之前,原先反對的里民們也舉手表態願意加入,於是第二期、第三期計畫便風風火火地開始了!
意外竄紅的景點
正濱漁港在網路上意外竄紅,對我們來說完全是個意外!團隊裡的所有人都不曾想過,原先只是一個社區改善計畫,卻讓沒落的漁港突然間翻轉成年輕人心中浪漫的彩色漁村,甚至榮獲二○一九年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景觀大賞的社區營造類卓越獎。
我們的初衷只是希望用色彩對社區帶來一些改變,但在整排色彩屋完工之前,網友路過正濱漁港,拍照、上傳社群網站後,使正濱漁港一夕爆紅,我曾想找出這位伯樂是誰?可惜現況已經不可考了。
以前的正濱漁港環境稱不上舒服,髒髒臭臭的甚少有遊客靠近,但現在和過去截然不同,大家親眼見證一處沒落的地方也會改頭換面。現在到漁港玩,如果還想亂丟垃圾,不等市府開罰,可能會先被當地的阿婆臭罵一頓,透過在地參與,居民不會覺得這只是林右昌的計畫,不會只是市政府的色彩屋,而是他們的家園,這就是環境改變人心的例子。
正濱漁港轉型為色彩漁港後,很多人都問我,這色彩屋漆得這麼漂亮,為什麼旁邊的老屋不順便漆一漆?我其實故意不這樣做,因為我雖然希望市民看到城市因為色彩而轉變,更希望民眾自主參與未來的行動。政府起了頭,接下來要展現人民的力量,如此一來,正濱漁港的發展才會成為大家一起重視的事情。你付出了、你流汗了,轉變的過程中有大家的努力,這樣才會對家園產生認同感,正濱漁港的發展,才會在市民的愛護下走得久久長長。
保留漁港本身的特色,也是計畫的重點,正濱漁港不該進化為完全的觀光景點,我希望百姓的生活照過、魚照抓,周圍的修船店、五金店依然營業,因為正濱漁港的魅力絕不僅止於觀光,當地居民的生活百態和色彩屋一樣令人著迷。
近幾年常民生活慢慢有些質變,有些年輕人進駐,開了花店、民宿和餐廳,這就是地方慢慢改變的進程。一旦有新的能量源源不絕地注入,未來一個轉角、一處小店,都是說不完的故事,屆時的正濱漁港,將不再只是夕陽下的一幅美麗圖畫。
在這段把黑白變彩色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地把多元的城市意象找回來,最重要的還是找回市民的光榮感,當一座城市有了正向能量後,人們就會開始進場參與,當年輕人願意回流,這座城市才有未來可以期待。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雙魚B.理科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