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邊境檢疫政策規畫放寬方向」,最快在3月中會縮短檢疫天數,從現行的14天改為10天,以及放寬商務人士入境許可條件,並比照縮短檢疫等鬆綁措施。然而,民眾是否準備好,面對台灣下一階段的開放走向?答案恐怕沒那麼樂觀。
針對疫情指揮中心的鬆綁政策,《今周刊》委託畢肯市場研究公司進行電話民調。其中,問卷提問:「你是否贊成近期開放外國商務旅客入境?」民調結果顯示,僅37.4%民眾表示贊成,有近6成(57.5%)民眾不贊成。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分析,近6成民眾不贊成開放商務旅客入境,可看出民眾對解封仍存在疑慮。他認為,過去兩年,台灣防疫表現不錯,疫情指揮中心朝向確診個案清零、比照刑案疫調等高強度防疫措施,是現在民眾擔心開放邊境後,可能提高確診數的遠因。
近因是,進行民調時間,正值高雄與桃園的旅館群聚事件,疫情指揮中心仍朝向「群聚感染的重症清零」處理,此舉讓民眾對確診數增加感到有壓力;若民調時間落在疫情穩定期間,結果可能不同。
鬆綁邊境勢在必行!學者提三招 去汙名化並嚴守防疫指南
面對鬆綁的「疫後世界」,各國採取不同作法。有的國家推行疫苗通行證,也有國家如火如荼討論是否要強制打疫苗。對此,本刊調查民眾態度,其中贊成「年滿18歲民眾必須接種新冠肺炎疫苗」者,有77.1%;贊成「出示完整接種證明,才可進入餐廳、醫院、學校、大眾運輸等公共空間」者,也有70.9%。
根據多數國際研究報告指出,恢復正常生活的關鍵,取決於全體疫苗施打率。陳秀熙就希望政府能盡量提高疫苗覆蓋率,他建議,18歲以上民眾一定要繼續接種第三劑,甚至建議政府提供更多科學數據研究,研議是否開放12歲以下孩童打疫苗。
行政院前衛生署副署長、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張鴻仁認為,民主國家必須尊重個人選擇,只能鼓勵,不能強迫民眾接種疫苗。甚至,某些國家的疫苗覆蓋率、防疫與邊境解封已經脫鉤,「像英格蘭地區已經放棄疫苗護照計畫。」他觀察。
關於台灣即將走向鬆綁邊境、向國際看齊,學者對疫情指揮中心提出三大建議。
首先,陳秀熙認為,確診者應該要「去汙名化」,民眾對確診的觀念仍停留在Delta時期,認為確診會重症死亡等;事實上,現在新冠病毒Omicron的重症率已大幅下降,民眾有症狀就會自行就醫,不會隱匿通報,影響疫調結果。
第二,針對未完整施打兩劑基礎疫苗(含免疫保護力消退未施打第三劑)者,規畫防疫生活指南,如出入公共場所,出示3天內快篩檢測陰性證明;出入公共場所三天內,避免與家戶長者與孩童接觸;若家中有境外移入者,應避免社交群聚。
第三,張鴻仁建議,疫情指揮中心應強化與民眾的溝通資訊,提出更多科學證據或是國外邊境作法,以降低民眾對鬆綁防疫政策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