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簡單公式計算防疫成績,那麼,公式的左邊應該包含兩個變數,一是「政策管制力度」,一是「民眾配合程度」,兩者相乘的結果,就是防疫總成績。
可惜,這兩個項目無法同時居高不下,當管制力度拉到極高,民眾就算一時配合,也難長久。適度放鬆的管制,才能永續、有韌性的執行。
台灣防疫成績堪稱世界頂尖,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解讀,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民眾配合」的貢獻,這也意味著政策控管的力度拿捏得宜…。對比國際,我們的民生活動確實相對自由。
但在經貿活動層面,恐怕又是另番光景。在疫情指揮中心拋出國門管制放寬的風向之後,同事立刻盤點了亞洲鄰國、歐美主要國家的邊境管制措施,發現各國近來已經朝向解封的方向加速前進,「除了中國,我們應是最嚴格的。」這是同事的結論。
不同於中國尚能以內需支應經濟動能,外貿導向的台灣若不跟上開放腳步,對外經貿的競爭力勢將受到衝擊。其實,敏感的企業界已然存在「各國開門、台灣關門」的危機意識,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双浪就說,當歐、美、日各國恢復各項實體展覽,若台灣仍然「外客難來、商展不成」,「恐嚴重破壞國際商務客來台採購的慣性。」
本期封面故事報導中,我們採訪陳時中部長、經濟部官員與各產業人士,完整揭露了適度解封的可行性與必要性;然而,透過問卷調查,我們也發現普羅民意與產官之間存在落差……。
在「必須跟進國際潮流」的壓力下,顯然,政府必須加強與民眾的溝通,而我們也該從國家經濟的角度思考,就是前面的那句話,適度放鬆,才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