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今(8)日舉行「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記者會,宣布解禁2011年日本福島五縣(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的食品管制,預告期為期10天,將於二月下旬完成公告輸入程序,並且遵守三大管制措施與三大配套;三大管制措施為:秉持比國際標準更嚴格的科學檢驗,具體落實邊境管制,為國人的食品安全把關,讓國人安心享用沒有健康疑慮的食品。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公布三大配套原則,由「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產品進口」、具風險品項採輻射安全及產地的雙證明,以及福島五縣食品於邊境落實百分百逐批檢驗,不會容許核災食品進口。
2011年3月11日發生日本東北大地震到現在已有十年多,世界各國已紛紛放寬或解除對福島周邊食品的相關輸入管制。時至今日,仍對福島周邊地區「全部食品」禁止輸入的國家,全世界只剩下「台灣跟中國」,連所有CTPPT 11個會員國也開放日本食品。去(2021)年12月18日的公投結果顯示,多數國人期待台灣走向世界,接受國際標準,展現參與高標準世界貿易體系的決心。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指出,我國在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後,分別在2013年、2016年修正原子放射能容許量,目前台灣檢驗標準比CODEX、歐盟及美國嚴格,舉例來說,CODEX對於嬰兒食品的「銫」容許量是每公斤為1000貝克,台灣則是50貝克。
許輔表示,台灣十年來邊境檢驗18萬件日本食品輻射檢驗全數合格,同期美國邊境檢驗僅1700件。台灣目前陸續有6份風險評估,證明健康無虞,台灣人連續吃一年輻射殘值食品只有0.023毫西佛,國際標準為1毫西佛。關於邊境嚴格把關,必須經過四大關卡,從書面審核、現場查核、取樣及檢驗等程序。
另外,對於公民團提出8項建議,政府也做出補強措施,例如完成6份風險評估報告、每天監測日本檢驗資料及邊境監測資料、邊境查驗人力從46人增加至103人、原能會核研所食品專屬實驗室,由3部擴充至7部純鍺偵檢器,實驗室檢驗量能擴充至每年7萬件,以及衛生單位將定期檢驗市場及網路販售食品的輻射殘留等。
食藥署昨晚公布「109年度食品風險分析」報告,由台大毒物研究所教授、腎臟科醫師姜至剛所主持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是針對日本核災區食品做的風險評估。結論指出,從日本公布的官方資料中可以發現,輻射超標產品不限於分布在我國管制地區,以輻射檢出產品件數比例進行定性分析,管制五縣地區僅可以涵蓋約49.3%到61.1%。
該報告結論也建議指出,以食品安全角度思考,我國管制措施應該從目前的「地區管制」方式轉變為「高風險管制」;此外,政府也應將風險評估報告結合各種溝通管道,與產官學民等群體進行風險溝通。
行政院指出開放日本食品輸入的預告程序「以新代舊」,以「三原則、三配套」,力求穩健、排除障礙,跨出一步航向和國際連結、與世界接軌的目標,行政院強調,關於該措施的調整,是讓台灣加入CTPPT的一大助力。
日本福食事件簿
迄2021.12.23為止,各國對日本邊境食品的管制措施
(資料由衛福部食藥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