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張清溪把理念留在校園 蔦松藝術高中45人到22班的傳奇

張清溪把理念留在校園 蔦松藝術高中45人到22班的傳奇

王海咪

政治社會

台大官網

2022-01-28 18:47

「經濟學台大四人幫」之一的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張清溪,今年一月中因心肌梗塞在捷運上暈倒,送醫不治,享壽七十四歲;在二十七日上午舉辦的告別式上,總統蔡英文、立法院院長游錫堃等重要官員,都出席向這位大師級人物致上敬意。

台大四人幫在一九八七年合著出版《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用平易近人的台灣案例解釋相當艱澀經濟學理論,即使歷經三十多年的時光,仍為學生經常參考的重要經濟學用書,這是張清溪以一生貢獻經濟學所留下的證明。

 

不過,張清溪愛的不只經濟學,年少時,他熱衷政治、投身社運,而在戒嚴時期,他為了反對《懲治叛亂條例》和當時尚未修正、只為用來控制人民思想的《刑法》第一百條,勇敢走上街頭與軍警對抗。張清溪遺孀曹慧玲在告別式上回憶,「張清溪說他小時候怕鬼,睡覺的時候總把被子矇住頭部,但絕對要露出雙眼,因為他知道必須掌握外界的變化。但是後來,他卻能為公眾的福祉,無所畏懼的仗義執言。」張清溪當年走上街頭的勇氣令人敬佩。

 

晚年,張清溪漸漸淡出社會運動,一九九八年開始投身法輪功,二○○二年創辦台灣法輪大法學會,並擔任理事長。同時,他也醉心藝術,在台灣推廣以中國古典舞與傳統音樂著稱的「神韻藝術團」,並建立全台第一所公辦民營的藝術中學「雲林縣立蔦松藝術高級中學」。

 

張清溪當時看到神韻藝術團的成功,還收到不少家長、孩子在欣賞完表演後,想要學舞蹈、音樂,甚至學畫表演背景美術設計的願望,他便和美國紐約飛天藝術學院商量,將師資、課程搬到台灣。他選在面臨廢校、全校只剩三十八個人的蔦松國中,從設立舞蹈、音樂、藝術三個實驗班開始,一步步推動轉型,直到現在,全校已經有四百多名學生。

 

不過,蔦松藝術高級中學校長張凱瑞回憶,藝術學校的創辦並不容易,「這在台灣教育界是很先進的思維,當時聽到要成立公辦民營的學校,很多居民都抗議,以為財團法人是要來把原本學校弄走,以後就沒有屬於在地的學校了。」

 

在招生上,蔦松藝術高中也遇到不少挫折,一開始沒有人認識遠在雲林、又正值轉型的學校,張凱瑞說,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蔦松藝術高中,「當時只要一有表演機會,不管活動再小、再遠,我們都去。」就連每一場尾牙,學校也把握機會參與,「其實餐廳的舞台不適合跳舞,我們再辛苦,也想辦法克服,跑到台中、台北,為了讓大家更認識我們。」張凱瑞回憶。

 

努力終於慢慢開花結果,幾年後,蔦松藝術高中名聲慢慢建立起來,當地居民也才比較能接受,知道蔦松藝術高中辦學的決心後,才漸漸相信「公辦民營的學校不只是財團法人的賺錢工具,到現在,學生慕名而來,約有三分之二的同學是從其他縣市過來就讀。」張凱瑞說。

 

張凱瑞認識張清溪超過十年了,想起故人,張凱瑞充滿感慨的說,「張教授讓我敬佩,早年他從事社會運動的時候,勇敢而銳利,可是後來跟我們開會時,董事難免意見相左,甚至有些針對他的想法,他從來沒有一次語氣拉高或表現不滿的情緒。他後來接觸法輪功的修練後,改變非常多,他非常包容。」

 

法輪功磨去張清溪的尖銳,行事柔和了,但對他堅持的事,卻從不妥協。張凱瑞對張清溪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雖然是個很安靜的人,社交場合上,張教授靦腆、安靜,感覺是不擅交際的人,但他總會展現出堅定的一面,像是學校的理念,他堅持要古典、強調品德,就算外面的世界,3C產品越來越放鬆,校園裡,他堅持保持古典,學生才能專注藝術。」他也坦言,「如果沒有張教授的堅持,學校的特色可能被消磨、向主流靠攏。」

 

張清溪走了,但無論在他的經濟學著作、或是從零建立起來的藝術學校裡,關於他堅持的那些理念,都還清晰可見。

 

川普是位富人,但不屬於建制權貴派。美國立國精神是崇富的,但反權貴的。糾正權貴,不能靠優雅,若優雅對待既得利益的權貴,恰恰反證了趨炎附勢。糾正走過頭的精英主義,恰恰需要靠粗俗,在特定時空下,粗俗就是平民精神的代名詞。

 

川普,其實只是美國大歷史下一個對號入座的人。

(本專欄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台大經濟學系教授張清溪 北捷心肌梗塞昏倒過世 享壽75歲
台大經濟學系教授張清溪 北捷心肌梗塞昏倒過世 享壽75歲

2022-01-14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