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攻擊,不時降臨位於土耳其東南部、緊鄰敘利亞的小鎮雷伊漢勒(Reyhanli),但這座不平靜的城市,卻是成千上萬想要躲避戰火的敘利亞難民,唯一的希望所寄。一位遠自台灣而來、充滿理想性的學者,從無到有蓋起一座結合庇護住所、職業訓練、學校教育等多功能的世界公民中心,希望讓逃離家園的難民在這片土地上重生。
遠赴八千公里外的初心
建造拱形迴廊,象徵家園重建之路
「二○一九年九月,一輛車載著三名炸彈客企圖衝撞清真寺,距離我們只有兩百公尺,所幸沒有造成夥伴傷亡。」戴著粗框眼鏡的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執行長裘振宇,平靜地描述自己與死神擦身而過的經歷,但人身安全疑慮,並不妨礙他在當地打造占有五十二個單位、占地一千八百坪人道援助機構的決心,主建物已在二○年九月竣工,今年三月就將正式啟用。
擁有澳洲墨爾本大學建築博士學位的裘振宇,和雷伊漢勒的淵源可回溯到一六年,當時在土耳其畢爾肯大學任教的他,因緣際會接獲時任中華民國駐土耳其代表鄭泰祥請求,希望他在這座人口僅十萬、卻湧入十二萬名敘利亞難民的小鎮搭建一座難民小學,讓孩童有機會藉教育翻身。
當時,裘振宇不曾自己蓋過建築物,卻認為計畫極具意義,因此一口答應,寫了企畫案向台灣外交部求援,外交部同意捐助四十萬美元經費,並出面與當地土耳其政府簽署備忘錄,確認合作意向。然而,當地土耳其政府堅持,蓋在境內的設施不能獨厚外國難民,土耳其民眾有權使用,因此,裘振宇變更計畫,將原本的難民學校改為用途包含國際NGO進駐地、難民緊急庇護所、教室及職訓中心的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台灣中心)。
為了調查基地建造,裘振宇在三年內「三十五度」往返土耳其首都安卡拉(Ankara)
與雷伊漢勒,提案前後更歷經十次修改,連當地市長都被這位台灣學者的誠意打動,與他建立起友誼,最終台灣中心外觀決定模仿在敘利亞內戰被砲火摧毀的阿勒坡大清真寺拱形迴廊,有協助難民異地重建家園的象徵意義。
儘管外交部資助的四十萬美元,只夠興建外牆與屋頂的拱形迴廊,並將內部簡單隔成五十二個單位,不足以支付細部費用,裘振宇仍決定先蓋再說,於是二○年四月動土,同年九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