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台灣新藥的兩優勢與四商機

台灣新藥的兩優勢與四商機

2022-01-12 10:48

一場疫情,為新藥產業帶來了新契機,台灣的健保體系及醫學研究皆首屈一指,在此優勢下,可從大數據分析、開發分工、老化市場及生活改善之四大商機展開新布局。

 

新冠疫情引發諸多變化,也為生物科技產業帶來新契機,尤其醫療保健制度完善的台灣,具有兩大優勢,有望扮演全球領頭羊的角色。

 

一是台灣健保體系全球首屈一指,提供居民品質優良且有能力負擔的醫療服務,也是極具價值的臨床和遺傳資料來源;二是台灣有全球教育程度最高的勞動力,政府的研究單位,如中研院和國衛院等,可進一步帶頭展開基礎科學研究,支援醫學創新。

 

生物科技的發展不見得一帆風順,事實上,產業正面臨嚴苛的挑戰—成本飆升和藥價下跌;研發的投資報酬率不到2%,為史上最低。此外,醫療保健業者更加重視預防醫學,舉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甚至阿茲海默等慢性病,透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多能獲得不錯的預防效果;有些癌症只要及早發現,不藥而癒的機率也頗高。換言之,藥物使用量正在減少。

 

我認為台灣製藥產業可在四大領域加重力道,有機會成為全球領導者。首先是透過大數據分析,減少新藥研發和臨床試驗的時間和成本。相較國際競爭對手,健保署要求格式統一且高品質資料,讓藥品開發商取用上更具優勢。

 

其次,藥品開發的分工趨勢日益明顯。製藥公司在特定專業或技術上建立利基市場,在新藥開發過程中,依比例分擔風險或分享報酬;這就是CDMO(委託開發與製造機構)模式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台廠可提供更精細的分工服務,支援大型國際藥商的開發工作。

 

至於Moderna在疫情大流行前,是針對心血管、代謝、腎臟病、再生醫學、癌症開發mRNA疫苗靶點,成立十年累積虧損約十五億美元,但其COVID-19疫苗在疫情後九個月拿到美國第二個EUA。營收從二○二○年的八億美元,增長到二○二一年的一八四億美元,獲利從負七.四七億美元增長到一二二億美元。Moderna預計二○二二年營收可達二二○億美元。近期Moderna產品線的次世代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都進入二、三期臨床試驗,且藥物管線也已有癌症、腫瘤免疫、罕見疾病、自體免疫疾病開發mRNA疫苗。未來二○二五年發展計畫,則欲開發十五種死亡率高的流行疾病。

 

由此觀之,三家受惠新冠疫情最深的公司未來都將目光放向其他傳染病或癌症,以降低當前過於依賴COVID-19的風險。

 

本文由工作夥伴黃健寧(一九九二年~,台大藥學系)、葉政毅(一九八九年~,台科大電子通訊研究所)、陳咨瑋(一九八八年~,台灣師大運動科學系)、簡立丞(一九九四年~,英國伯恩茅斯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共同撰述,與讀者共勉。

 

二○二一年非主要依賴COVID-19營收增長大於一○%的製藥巨擘,包括:AstraZeneca(YoY:四○.六%)、AbbVie(二二.七%),Merck(十七.三%),Eli Lilly(十五.四%),Johnson & Johnson(十三.六%)。

 

非依賴COVID-19排名第一的AstraZeneca二○二一年營收為三七四億美元,增長主要來自併購Alexion的罕見疾病藥物,貢獻約三十一億美元。而腫瘤產品組合貢獻一一六億美元,增長為二六%,尤其重磅產品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Tagrisso,突破五十億美元銷售,二○二三年預估營收為五十八億美元。另外抗體偶連藥物(ADC)的Enhertu二○一九年才獲批准,去年HER2+乳癌的二線療法擊敗Roche的Kadcyla,目前也正進行一線藥物的頭對頭對比臨床試驗。未來AstraZeneca癌症產品組合值得期待。

 

AbbVie去年營收為五六二億美元,主要受惠於過去曾連續十年蟬聯世界營收第一的類風溼性關節炎藥Humira,營收達兩百億美元。然而該藥即將在二○二三年面臨專利到期,因此現階段致力為Humira的繼任藥物Rinvoq、Skyrizi建立市場。

 

其他公司如Merck透過全球銷售排行第四的免疫腫瘤藥Keytruda(YoY:二一%,營收占三五%)的適應症擴展來推進增長;Eli Lilly增長主要來自其糖尿病藥物Trulicity(YoY:二八%,營收占二三%)和Jardiance(YoY:二九%,營收占五%)、免疫製劑Taltz(YoY:二三%,營收占八%)、乳癌用藥Verzenio(YoY:四八%,營收占五%);Johnson & Johnson則以多發性骨髓瘤藥Darzalex(YoY:四四%,營收占十二%)、免疫調節劑Stelara(YoY:十九%,營收占十八%)來實現增長。綜觀以上,非屬COVID-19增長型公司的重點藥物大多屬於癌症用藥、自體免疫藥與糖尿病藥。

 

展望未來,隨著疫情平穩,疫苗驅動公司的增長將趨緩,mRNA的技術將從告一段落的COVID-19研發轉回疫情前的癌症療法開發;而非疫苗驅動型的公司則將更大依賴疫情前重磅藥物的銷售,尤其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藥物等開發,將重新回到全球大型製藥巨頭的主戰場,值得專注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投資的投資者,追蹤注意!

 

特再嚴正聲明:投資詐騙LINE不斷在市場出現,敬告投資者,請勿受騙!

延伸閱讀
期待更平等均衡的2022
期待更平等均衡的2022

2021-12-29

Omicron捎來好消息?
Omicron捎來好消息?

2021-12-15

當特斯拉不再做車時
當特斯拉不再做車時

2021-12-01

新能源危機下的通貨膨脹
新能源危機下的通貨膨脹

2021-11-17

比特幣槓桿商品的「道德風險」
比特幣槓桿商品的「道德風險」

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