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COVID-19)本土病例近日再擴大,據統計,桃園機場昨(3)日至今(4)日共累計4名人員確診,讓國內疫情拉警報,對此,有醫師點出機場高風險的關鍵原因,並給出4大具體建議,盼疫情不要繼續擴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4)日公布,國內確定新增4例本土個案,分別為案17230、案17238、案17239、案17240;其中,案17230、案17238、案17239為桃園機場清潔人員,案17240則是防疫計程車司機。
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於「黃軒醫師 Dr. Ooi Hean」Facebook表示,大部分民眾都認為防疫最危險的是醫護人員,但事實上,只要全球開始pandemic(大流行),就不會是只有醫護人員而已,包括機場防疫人員、工作人員都是防疫高風險族群。
黃軒說明,這些人必須在第一線面對來自於全球各地的旅客入境,儘管「這些旅客都會持有PCR陰性,但不代表這些人不是COVID-19患者」,由於Omicron超級變異株在歐洲疫情暴增80%,美國疫情暴增90%,可想而知,降落在機場的旅客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性,「機場防疫人員、工作人員、淸潔人員、機務人員變成高風險的族群。」
有哪些是高風險因素?以「無症狀感染者為主(81.25%),(無症狀)導致這些人以為自己很健康,就繼續工作,繼續造成嚴重的傳播,」黃軒這麼說。
此外,針對工作人員身處在高風險的機場環境,黃軒提供4項建議:
1.限制區域
黃軒指出,國際機場和國內機場必須分割,在完全不同的航站大廈,兩者盡量不交流。
2.人員分艙分流
過去曾經發生過,國際機場和國內機場的淸潔工作人員,因為沒有分艙分流的緣故,不只造成機場疫情失控,也傳播到國內外不同城市。
3.定期篩檢
即然是高風險族群,黃軒認為,幾乎每個禮拜都要定期篩檢,尤其大部分(81.25%)病毒都是無症狀。
4.人員反覆訓練
在哥倫比亞有研究人員發現,很多工作人員只接受不到2小時的實務操作訓練,顯然是非常不足的,「尤其是防護裝備、淸潔程序、如何維持戴好口罩、洗手消毒…,這些得有人在旁監督機制或反覆練習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