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可謂外交閃電戰,重創北京當局戰狼外交政策及其與中歐的「17+1合作」計畫。立陶宛和捷克之所以選擇抗中挺台,除了中國試圖掩蓋新冠肺炎源頭、香港反送中暴力鎮壓、中國言過其實的對外經濟承諾之外,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負面評價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中國「失去」立陶宛
正因為中國無法確保部分歐洲國家歸隊,中國在歐洲所倡議的合作計畫恐怕會淪落成一個空包彈。2020 年以來,立陶宛對中國總出口額佔不到百分之一(357.76 萬美元),中國對立陶宛總出口額竟達 13.4 億美元。不過,中國依然出重手「懲罰」立陶宛,不僅進行外交降級也將立陶宛從中國官方的原產國名單中除名。《環球時報》不忘敲邊鼓,指稱對付立陶宛「要像打一隻蒼蠅一樣」。這種模式不會讓立陶宛改變立場,反之將使中國在歐洲更不受歡迎。歐盟為此設立「反脅迫機制」立法案,防止中國使用經濟脅迫,威脅並傷害歐盟及其成員國之權益。
(圖:臺灣外交人員於 2021 年 11 月 18 日出席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開幕儀式。)
臺灣的機會與責任
隨著臺灣與立陶宛的外交發展日益深厚,即便與台灣建立非官方關係並不違反一中原則,中國政府仍可能對和台灣加深往來的國家祭出懲罰。臺灣的任務就是要確保立陶宛並沒有「壓錯寶」,將立陶宛面臨的經濟風險降到最低。臺灣已派遣貿易與投資代表團出訪立陶宛,一共舉行了 240 場線上與現場貿易談話,出席人員包含 150 家立陶宛公司廠商與數家臺灣企業。如果臺灣要重現捷克的成功案例,就必須要確保臺灣與立陶宛可以互相支援對方的經濟體。雖然中國一直宣傳臺灣只是杯水車薪,實際上臺灣是一個更可靠穩定的投資與創業夥伴。立陶宛在加工產業上擁有高教育水準與產出效率,其領先領域包含雷射技術,而立陶宛的雷射相關產業也被中國鎖定為制裁對象。臺灣身為高技術產業領先國家,也比立陶宛的經濟體大 11 倍,因此立陶宛也表明期待與臺灣在經濟合作上能有所收穫。如果臺灣無法達成如此期許,恐怕會使得其他觀望的國家選擇繼續和中國合作。
臺灣與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合作機會
除了立陶宛之外、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因為臨近俄羅斯,長期面對國安威脅,因此發展出各自面對如中國般擴張型強權國家的策略與戰術反制。因此,臺灣與波羅的海各國在數位安全與混合戰等方面有互相學習的機會。對波羅的海國家而言,俄羅斯固然是最立即的威脅,但是中國明顯想要伸入歐洲,諜戰、駭客攻擊、籠絡情形與混合威脅等不可忽視的狀況。
立陶宛等國家公然忤逆中國之後,恐隨時遭受資安攻擊,而臺灣恰有機會在數位安全領域中提供支援給這些歐洲國家。透過情資分享來提升多邊溝通與減低威脅,臺灣才能和歐洲國家深化關係,也創造臺灣國防產業推廣的機會(如無人機產業)。舉例來說,臺灣曾在十月捐贈 10 台警用無人機給立陶宛,以協助來自白俄羅斯的難民潮問題。
臺灣則需要從波羅的海國家學習非傳統型軍事領域,特別是有關國家韌性與全民國防的概念。面對中國登島侵犯,臺灣國軍可以借鏡立陶宛「步槍兵聯盟(Lietuvos Šaulių Sąjunga)」、愛沙尼亞防衛聯盟、國民警衛隊等,組織軍民協同的民兵團體,讓正規軍隊能提供民眾基本訓練,亦能設置軍械庫以備戰爭威脅。此外,臺灣的後備軍力和聯合軍演與訓練可以模擬強度更高的作戰情境。對此,拉脫維亞與立陶宛表明願意與臺灣進行這方面之合作。
臺灣政府因此須要脫離傳統,在國防安全上與國防部協調出可以和民眾共同作戰方針,而這種方向很可能會與以往的臺灣軍事國安文化產生衝突。但誠如貿易議題,臺灣必須要盡快克服諸類挑戰,才能向國際夥伴表明願意共同合作、相互支援的決心。臺灣與歐洲之間的合作架構,取決於現在臺灣政府的能否把握住合作機會。
重點論述:現今的局勢讓臺灣擁有與波羅的海國家共同對抗強權侵犯的機會。無論是非傳統國防或貿易領域,這些國家都是臺灣最為渾然天成的「歐洲盟國」。同時,臺灣可以藉此證明自己比中國更適合成為緊密合作對象的夥伴,即便可能遭中國「報復」,與臺灣合作將會利大於弊。
(原文出版日期:2021 年 12 月 15 日)
作者:J. Michael Cole 寇謐將
寇謐將,全球台灣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常駐台北的時事分析家及記者。曾任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及其合作單位台北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他擁有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戰爭研究碩士學位,並曾在渥太華的加拿大國家安全局擔任分析師。
原文:The Lithuanian Model for Expanding Taiwan’s Ties with Baltic States
By: J. Michael 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