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淨零碳排已成全球永續共識,當全球碳關稅上路在即,臺灣如何在永續賽局中搶奪先機?臺北市政府近年陸續頒布《循環經濟政策白皮書》,瞄準智慧零碳建築、提升綠運輸、運具電動化、再生能源建置、投資綠色新創產業、推動低碳永續採購6大策略,培力新創社會企業,攜手企業共尋解方,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3大議題上取得平衡,打造宜居永續城市的終極目標。
身為臺北市循環永續議題的幕後推手,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接受《今周刊》專訪,暢談「臺北社企新力量 永續城市新契機」計畫緣起與布局。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樣貌,林崇傑以全球大環境當背景,娓娓分析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乃至相關社會運動,皆象徵年輕世代的崛起,越來越多年輕公民希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
「在這大時代脈絡下,年輕人逐漸跳脫傳統進到企業或公部門就業模式,而是尋找並創造既可實踐理想,又能對社會環境有所付出的新興商業模式。」林崇傑表示,臺北市政府順應時代浪潮,將培力社會企業作為重點項目,協助年輕人實踐其對於社會環境的理想。
從輔導到融資應援 給魚吃不如教釣魚
事實上,「臺北好社企」計畫已邁入第7年,產業局從最早期的輔導,至今已發展一套強而有力的應援模式,其中專屬社會企業的貸款,係由臺北市政府與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及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所共同合作首創的融資措施,由市府輔導社企、信保基金提供保證,再協調國泰世華與玉山銀行提供300到800萬元不等的低利優惠融資,幫助社會企業取得創業的第一桶金。林崇傑強調:「融資對社企來說相對比補助健康,當取得資金的成本被完整計入,社企會更有意識地發揮企業運作的效能。」
「社會企業基本上還是企業,企業要如何生存下去,最根本還是要回歸到商業模式的建立。」林崇傑認為,站在政府立場,給魚吃不如教他釣魚,企業運作需要傳承與教育,產業局協助社會企業取得上下游關係、尋找對的資源、提供業師輔導,種種行動也讓臺北市成為社會企業的友善之都,目前公司型社會企業占全臺比例超過4成5。
一個問題多方解答 攜手三方共創共好
此外,林崇傑也觀察到,許多社會企業的年輕創業家容易一頭熱,導致於理想與現實脫節,這2年透過「企業出題、政府媒合、社企解題」集思廣益的模式,讓盤根錯節的企業問題可獲得多方解答,攜手三方共創共好。
他以Story Wear零廢棄時尚案例做舉例,從早期與婦女新知協會合作,到今年和統一企業、腦麻協會合作,「Story Wear一方面作為設計者,一方面也是統合者,回收統一超商的牛奶瓶和寶特瓶再製成織帶及扣環原料,搭配二手牛仔布料,經過設計師的巧思與腦麻協會成員的手做,轉化為永續商品上架至統一企業商店平臺,販售收入再回饋予腦麻協會,形成正向循環。」另外,美科實業也和2家社會企業合作,打造配送用的循環包材與可分解瓶蓋,有助於品牌邁向永續環保之路。
串接政府創新採購 營造正循環生態系
臺北市政府以行動支持社會創新,行政院每年舉辦社會創新產品及採購競賽,臺北市已多屆獲得首獎,但林崇傑認為這樣還不夠,未來希望積極推動使社會企業成為政府採購要項,「我一直覺得如果政府的採購,有部分項目可更創新,由政府帶頭鼓勵永續創新,若有對社會、環境有正面影響力的企業,應列為優先採購條件。」
他以產發局過去推動的溫度採購案為例,針對花卉公司空調問題,一改傳統找人做空調設計、發包採購設備模式,仿照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採購照明模式,由政府出題、民間解題方式,「我要的是服務、是最後的舒適溫度品質,雖然要改變整個採購模式非常不容易,但確實可思考,如何讓社會企業成為政府採購的優先考慮選項。」他也透露,近期已和社會局合作,由社會局出題、產業局媒合,推動社會企業執行社會福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