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二○二○年的報告指出,建築產業在二○一九年排放了全球的總耗能三五%,以及總溫室氣體三八%,高於工業部門和運輸的總排放量,因此建築產業的節能減排,是達成國家淨零排放的關鍵所在。
如今,聯合國不斷要求各國制定淨零排放立法,碳關稅也將上路,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CSR(企業社會責任)制度急於找尋高信賴度的建築碳排審計工具,以求能抑制建築市場的龐大碳排。一個嶄新的建築碳排審計利器——「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即將在台灣誕生。
何謂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它類似現在經濟部能源局所推動的冷氣機、冰箱等電器產品的能效分級標示一樣,把龐然大物的建築物當成一件電器產品,以一、二、三等級標示其能效,讓民眾秒懂其整體節能狀況。此標示制度源自於歐盟的建築能效指令(EPBD),該指令要求歐盟各成員國必須建立建築能效評估法、耗能標準,以及建築能效認證事務,同時也要求建築物在新建、改建、出售、出租時,必須提出建築能效認證的證明文件。
試想,過去高深莫測的建築節能原理,現在可化成一、二、三的簡單能效標示,是民眾何其有感的建築節能政策,如此可透過廣大消費者、媒體的輿論監督,鞭策政府、業主去改善建築能效,進而產生巨大的建築節能效益。
根據美國環保署二○一二年的一項研究,自二○○八年至二○一一年連續採用「能源之星」(ENERGY STAR)能效標示的建築物,在四年內即產生節能七%的成績。
另一份歐盟執行委員會的報告(European Commission 2013)指出:歐盟執行建築能效認證後的房屋市場,在奧地利房價平均增加八%,租金增加了四.四%;在比利時房價提升二.九%至四.三%,租金也增加一.五%至三.二%;在法國的馬賽(Marseille)、里爾(Lille)的獨立住宅,能效每提升一級,房價增加四.三%、租金增加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