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日前公布各國最新防疫成績,本以為台灣連日來境內加零,經濟表現優異,排名應該不差才對;沒想到在納入評比的53國裡,我們竟然只拿到第47的末段班成績。《彭博》自去年11月起,每月公布全球防疫排名,台灣一度拿到第2名的佳績,可是一年下來的綜合排名卻只有31名。
人在社會上生活,不能沒有朋友,國家也一樣;即使像北韓這種印象中極度封閉的國家,在平壤也有20多個國家設有大使館。
一般人交朋友首重誠信,國家交朋友的考量則複雜多了,但基本上仍離不開平等互惠、共創雙贏的原則。去年初疫情爆發,台灣快速組成口罩國家隊,當內需有餘裕之後,便積極展開Taiwan can help,支援有需要的國家,於是才有今年來多個國家的疫苗回饋,稍稍紓緩年中緊繃的疫情。
台灣的內需市場有限,要發展,就要多交朋友、拓展國際空間;向新朋友釋出善意,是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最好方式。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發展至今,口罩供應不再是問題;對多數先進國家來說,部分民眾拒打疫苗比疫苗不足更傷腦筋。隨著各國相繼解封,染疫人數再度竄升,也意味著治療藥物的需求大幅增加。
部分已施打2劑,甚至3劑疫苗人口比率高的先進國陸續解封,即使如此,確診人數也不斷攀升。在病毒快速變異的情況下,多數專家認為,施打疫苗雖然無法避免感染,但可加強保護力,並減緩重症及死亡機率。檢視過去3個月的疫情,全球感染人數增加20%,死亡人數則增加15%,與專家的看法相符。
由此我們可以擬出一條從口罩到疫苗到治療藥物的「Taiwan can help」新路徑。一年半前的口罩外交已功成身退,在國產疫苗量產及進口疫苗到貨充足的現在,應該即早規劃疫苗外交藍圖。
再往前推一步,全球確診人數激增,亟需治療藥物;而台灣針對武漢肺炎研發成功具有療效的中藥複方清冠一號,也可準備作為藥物治療外交的強棒。
當台灣有能力以疫苗及藥物回饋國際社會,就算只有15個正式邦交國,卻能與全世界多數國家交朋友;當新朋友認識我們,老朋友更了解我們,台灣商人將行遍天下,暢行無阻。
前面提到的防疫成績排名,也讓我們重新檢視台灣的防疫戰略。我們曾經說過,台灣的防疫措施沒有做錯,甚至做得很好;但是正如學測不是比單一成績,而是綜合評比;學科考試得高分,其他項目卻幾乎放棄,總成績就拉不上來。眼前朝野緊盯著本土零新增案例與疫苗到貨數量,卻把民生經濟的常態運作困死了;像是移工入境、商旅往來等,邊境有序開放,才能逐步摸索出新常態下的最適模式。
近期全球染疫死亡率維持在2%上下,而台灣近3個月確診死亡人數僅十餘人,染疫死亡率仍高達5%之多,或許民眾的健康狀況及生活習慣,更是未來抗疫政策的重點。
策略管理講究因時因勢,環境在變,若不能與時俱進,贏家變輸家的案例並不罕見。疫情初起時,關起門來防疫,保住本身的醫療能量是正確作法;當全球陸續解封,只剩少數極權國家仍力守清零及嚴格邊境管制時,我們要慎重思考,研擬更符合國際主流趨勢的抗疫戰略。
此刻政府正在賣力推動美豬開放進口政策,卻將國際商旅、專業人士、外籍移工阻絕於境外,要豬不要人?兩相對照,透露出一絲絲荒謬的淒涼。
作者簡介_郭智輝博士
崇越集團董事長、中華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