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今(21)日發表聲明,由於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讓我國設立全球第一個「台灣代表處」,而非「台北代表處」,形同台灣及立陶宛雙邊關係實質提升,中方決定將兩國外交關係從大使級降為代辦級,並表達強烈不滿及抗議。
立陶宛是人口僅約280萬人的小國,1940年後就被蘇聯實質統治及軍事占領,直到1991年才恢復獨立,境內最後一批蘇聯軍隊到了1993年才撤走,等於立陶宛曾被蘇聯佔領超過50年,如今俄羅斯仍是立國的重大安全威脅。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在18日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揭牌後,立國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表示,立陶宛曾被蘇聯佔領過的歷史,讓該國對於全世界威權體制帶來的挑戰更敏感,包括中國在內。
「中國重新畫紅線、而且移動紅線,讓我們操作空間變小」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在我國代表處揭牌後隔天,藍斯柏吉斯被問及立陶宛是否希望獲得更多歐盟的實質支援時,他表示如果有的話會很好,也提到立國將在本周與有官方背景的美國輸出入銀行,簽署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額度。
他說:「中國正在重新畫紅線、而且移動紅線,讓我們的操作空間變小,所以能與想法相近的全球夥伴在經濟層面上有更好地合作,可以擴大這個操作空間。」
藍斯柏吉斯指出,立陶宛同意(台灣)成立台灣代表處,「並未違反我們(與中國)同意的任何協議,而且他對於能迫使歐盟高層對台灣議題展開討論,感覺「很驕傲」。
「我很高興做了這件事,因為現在正是時候,這個議題需要大家正視。」
▲2021年是立陶宛脫離前蘇聯獨立的30周年,全國面積比台灣還大,但人口僅279萬多人,大約與高雄市相當,圖為首都維爾紐斯的舊城區。
「即使是年輕國會議員,他們也經歷過被蘇聯占領」
南華早報報導提到,台灣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外館名稱都是「台北代表處」,中國則宣稱用了「台灣」兩個字違反了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但這點被歐盟高層及立陶宛雙雙否認。
藍斯柏吉斯也說:「我們國家太了解被占領、爭取自由、從民主灰燼中重建國家是什麼感覺,也記得非常清楚。」
「即使是目前國會中的年輕議員,他們這個世代也曾經歷過被(蘇聯)占領的一小部分,所以大家對於何謂被強迫、被施壓、試圖捍衛自由,感覺實在太深也太了解了。」
▲我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上周正式掛牌,首任代表黃鈞耀(右三)與同仁合影。
北京:中國為維護主權 不得不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級
中國外交部今天在聲明中則指出,「立陶宛無視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罔顧雙邊關係大局,罔顧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執意允許以台灣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在國際上製造惡劣先例。」
「鑒於中立賴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礎遭到立方破壞,中國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不得不將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
「立陶宛政府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我們敦促立方立即糾正錯誤,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
中國學者:若不阻止立陶宛 恐釀友台骨牌效應
早在今年夏天,就有中國學者認為,北京更擔心的是,立陶宛容許我方設立「台灣代表處」,可能造成其他層面的影響。
南華早報9月報導,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認為,北京在意的是我方駐外機構使用了「台灣」的名稱,中方視其為支持台獨。
他說:「台灣政府想要從更改代表處的名稱,達到(外交承認上的)突破,而立陶宛想要討好兩邊,中國不可能接受。」
「立陶宛的舉動必須停止,否則有些西方國家可能跟進,或將導致骨牌效應。對中國來說,這是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北京要求立陶宛大使離境 歐盟多國大使出面聲援
不過,北京對於立陶宛祭出的「強烈措施」是否真的有效,仍不無疑問,甚至可能有反效果,因為歐盟有共同外交政策。
在山東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龐中英受訪時說,「歐洲聯盟會需要回應,這可能使得原本不願碰觸中國議題的國家,要站出來表態」。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9月初報導,歐盟駐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何雲騰(Tim Harrington)該月3日在推特上,發布歐盟多國駐中國使節與即將離開的立陶宛駐華大使米克維西恩的合照,向她表示各國對立陶宛的支持和團結。
報導中也提到,歐盟在這場外交糾紛中,明確表示支持其成員立陶宛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