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女童彤彤生前被母親的男友虐打灌毒致死,身上佈滿瘀青、顱骨骨折,大腿胸腹也有竹籤刺過,被餵毒後埋屍在南投空地…2020年9月,彤彤受虐致死的悲劇,因生母曾參與棄屍震驚社會關注。
彤彤生前曾有7次未注射疫苗遭台中市衛生局催注,2歲時曾有在街上遊蕩被通報的「意外」紀錄;甚至是2020年2月彤彤被施暴者「倒車撞到」,嚴重腦傷住進加護病房後,相關單位仍被評估為「意外」不開案;直到孩子已經死亡才開案。
回溯彤彤短短4年生命,卻因重大兒虐事件的社會安全網運作缺漏、少了幾位善心鄰居的通報,讓原本能預防的悲劇仍不幸發生...
以愛之名侵害兒童權利 施虐者逾半為父母
台灣每年的新生兒人數越來越少,受虐兒少的被通報人數反而節節攀升,自2014年的4.2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6.6萬人,增幅5成多;受虐兒人數也自2015年9604人,增加到2020年1萬2610人、增幅約31%。
這些兒少受虐的案件中,有過半受虐案件為身心虐待,其中近5成施虐者來自於父母、或最親近大人,「照顧者即施虐者,讓受虐更難被發現」,至於最嚴重的兒虐死亡案件也有不少是起於家庭體罰。世界展望會就曾指出,許多兒虐事件是從家長「情緒失控」開始。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社會、制度上普遍存在對兒童的歧視,社會對於兒童權利的想像是很空泛的,常常用因為「我們愛他」、「我們要保護他」、「我們要教育他」的理由把侵害兒少權利合理化。
社會冷漠、政府漏接 兒少被虐黑數恐更多
兒虐事件層出不窮,最「沈默」的族群為6歲以下學齡前、無自我保護能力的兒童,因為主要活動範圍在家庭,外在監督力量難以發現受到虐待。
據監察院公布數據,歷年重大案件超過70%為6歲以下兒童;2018-2019年存在大量沒被看見的通報黑數。2019-2020年11月期間54件重大兒虐案件,6歲以下受害幼童占73.5%。
政府跨部會雖然在嬰幼兒各成長環節設下「警報」,只要出生後登記戶籍、未打公立疫苗,或有重大醫療紀錄等就應警覺家庭問題,但在社政單位資訊不足、兒保醫療整合功能不彰等因素下,光是2014-2020年144件兒少遭到家內成員虐待致死案件中,有30%家庭沒有任何通報紀錄。
監察委員王美玉統計,衛福部結合跨部會實施「六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方案」的預警篩檢機制,只涵蓋到0.1%的6歲以下兒童,網絡執行也不夠落實。
此外,「雞婆的正義人士」曾主動協助近5%受虐兒少被發現,近年這些「正義魔人」的比例卻持續下滑,2014年的4.3%減少至2020年的2.7%;至於熱心鄰居、里長與村里幹事主動通報兒少保護案件,近7年來都沒超過0.2%,2020年甚至降到0.006%,兒少受虐通報黑數恐更多。
社工人力嚴重不足成社會安全網漏洞
面對脆弱的社會安全網,衛福部曾輔導各地方政府成立「集中篩派案中心」,統一受理所有的保護性與脆弱家庭案件,但光去年一整年通報案就高達28萬4129案、比預估高出10倍,在社工人力不足的狀況下難以負荷。
監察院進一步指出,衛福部推動社會安全網計畫後,將原本各團體的服務轉由個地方社會福利中心接手,但在制度轉型中許多兒少被漏接。據統計,2018年有7731名兒少接受高風險服務,但在2019年底有6成、4892人被結案,然而在被結案的孩子中,約20%再度被通報虐待。
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會理事長王薇君今受訪時也指出,現行公權力強制介入十分有限,將所有的社政放在社工身上是無法解決的,法令規範也讓第一線的實務工作者面臨兩難,如:警察接到兒童受虐案件通報後破門而入,若虐待案件未成立,恐面臨損害賠償、長官懲處的後果。
兒少虐待增新樣態 虐待標準待修法
近年兒少案件不減反增,為喚起政府重視、並確實採取終止兒少暴力虐待的政策。立法院兒少權利促進會及會長王婉諭、副會長邱臣遠、羅美玲,以及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王薇君、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兒童福利聯盟組長朱詩瑀今舉辦「終止兒少不當對待」記者會,並現場簽署「終止兒少不當對待」宣言書。
邱臣遠指出兒童近年來在校園、機構、幼托場所受虐案件不少,現行法規對於兒童受照顧時的虐待標準相對模糊,將提案修法方向將朝規範明確化,包括將兒虐認定的標準明確化。
羅美玲則提醒,隨著時代的推進,還增加了兒少虐待的樣態,尤其是數位網路的發展,光是今年上半年有902件兒少性剝削案就有8成與兒童猥褻攝影有關,成未來政府須重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