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八年底,行政院頒布了「二○三○年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厚植國人英語力」與「提升國家競爭力」兩大政策目標,希望在二○三○年將台灣打造成為雙語國家。去年八月,國發會與教育部進一步在上述藍圖基礎下,擬定了二○二一至二四年的雙語國家政策「前瞻基礎建設——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計畫,以四年一百億元的大手筆,細分六大策略與對應KPI,推動雙語國家的發展。
然而,隨著政策細則落地,外界種種困惑與疑慮也隨之而至。不少學者質疑,全國國中小、高中職總計近四千所學校,依目前雙語教師每年錄取人數,要達成三○年雙語國家目標難度不小。
另外,有不少學生及教師擔憂,若現行雙語政策缺乏完整配套,恐進一步拉大台灣城鄉資源差距,或擴大現行教育現場的「雙峰現象」,乃至雙語教育最終是否淪為另一場升學主義的競賽?
關於雙語政策的種種疑慮,《今周刊》特別專訪雙語國家政策的兩大操盤手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與教育部長潘文忠,他們將如何落實雙語政策藍圖,避免城鄉差距結果。以下為專訪摘要:
Q1:政府提出二○三○年雙語國家藍圖,以及四年百億元預算推動,為何在這時候大手筆推動雙語政策?
龔明鑫(下簡稱龔):我們意識到,近年台灣經濟發展階段已到某個層次,需要跟國際接軌。過去,台灣的產業偏向代工,代工的模式就是Buyer(買家)開規格給你,中間不需要太多溝通,加上我們代工基地過去主要在中國,服務觀光也是仰賴中國,因此對英文需求沒有那麼強。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愈來愈多外商企業到台灣來,近年FDI(外商直接投資)每年都一百億美元左右,過去大概只有五十億元而已,這落差非常大,而外商一來,招聘往往都是上千人起跳,而且很多是軟體業,也不像過去以代工為主。因此,怎麼利用這段絕佳的時機點,讓台灣年輕人能站上國際舞台,這是我們推動雙語國家最原始的想法。
此外,目前國際供應鏈的重組趨勢,很多產能要從中國分出來,不論是到哪裡,歐洲、東南亞、北美,都需要用到英文。英語力的提升,不但能讓我們走進國際社會,也讓國際走進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