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當記者的經驗是這樣的,只要那陣子經常出國採訪,英語聽說能力就是一陣飆速躍進。
記得一次隻身赴美兩周,入境時面對海關質問此行目的,只能簡單瞎扯「來看王建民打棒球」,但不過就是入境第3天,搭乘境內班機又在機場遇上安檢刁難時,竟然已能劈哩啪啦地據理力爭。只是,一回台灣,劈哩啪啦的英語力很快又是退回原點。
用進廢退啊!在語言學習的領域,所謂的「用」,真的是要沒有退路、別無選擇的被迫使用。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報導台灣必須提升英語力的急迫性,「這對台灣未來至關重要!」在美國商會執行長眼中,台灣的英語能力與台灣的未來展望串起連結,然而攤開資料,台灣成人的平均多益成績,卻是遠遠落後韓國119分⋯⋯。
看見問題,國發會與教育部在去年8月端出了雙語國家政策。政府不能把全台灣人置身於沒有退路的全英語環境,但編列4年1百億元的大筆預算,主要從教育現場著手,確實仍是值得期待。
本次報導中,記者走訪不少基層教育現場,看見還不懂ABCD英文字母的小二生,就得試著理解台上老師的簡單英文口語,某種程度,顛覆了我們習慣、卻不見得成功的英語學習歷程。在國中校園,我們也看見學科教師開始對英語授課有了此前少見的實戰教學心得。
當然,政策落實的挑戰仍然不少,本次我們也採訪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教育部長潘文忠,對各項政策問題說分明。無論如何,就像龔明鑫所說,隨著國際供應鏈重組,不管是要走出去或引外資,台灣的機會已比過往更多,而要抓住機會,這堂英語課已是全台必修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