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物價節節高升,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63%,創下8年半新高,10月年增2.58%,雖然較9月略降,但仍是相當高的水準,加上今年已有5個月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央行如何應對已然兵臨城下的通膨巨獸?顯然總裁楊金龍與副總裁陳南光看法不同。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九月二十三日每季例行理監事會議後的記者會上,重申「通膨屬於暫時性現象」。他認為,當前物價上漲是因為去年低基期,進而墊高國際油價漲幅,而國際油價帶動國內油料費、運輸費上漲,成為這波台灣物價上漲的兇手之一。他也認為,油價上漲是基期因素,明年就會回復正常。
拆解台灣CPI指數,分析今年一到八月物價上漲成分,其中油料費漲十九.四七%、運輸費漲十二.六七%,蔬菜漲幅則達十三.七四%,均創雙位數漲幅,貢獻今年CPI漲幅約六成,但蔬菜漲幅起因於八月豪大雨,「這些均為短期因素。」楊金龍強調。
央行預告物價明年回穩
部分理事不敢樂觀
不過,央行內部並不全然如楊金龍樂觀。在六月底理監事會議中,即有數位理事提醒要嚴加注意通膨問題。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顯然是「警世派」代表人物,他十月十三日在「劉大中教授紀念研討會」上就特別提醒,「這一次通膨不一樣了。」
陳南光認為,過去全球物價平穩,一大主因是仰賴跨國供應鏈,提供廉價物品所致。但如今因美中貿易戰加速去全球化,且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出現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短缺,昔日穩定全球物價的結構性因素已出現鬆動跡象。
焦點轉回台灣,陳南光指出,因為結構環境變了,民眾對通膨預期恐怕不會像過去「樂觀」,通膨預期定錨一旦鬆動,會進一步帶動實際通膨上升。
通膨具有高度自我實現的特質,也就是說,如果民眾預期未來商品價格將上漲,可能引發搶購、囤貨風氣,加劇供需失衡,就會進一步推升物價上漲。
陳南光提到國外學者D'Acunto等人最新研究,發現「通膨預期」形成過程取決於商品購買頻率,頻率愈高,對漲價感受愈強烈;其次是媒體報導、政府、統計資料。換言之,民眾對購買頻率較高的商品漲價最有感,這些商品上漲愈兇,民眾就愈相信「通膨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