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程不斷往前推進,政府單向政策布達的時代進入尾聲,為了滿足公民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的渴望,「開放政府」開始在全球遍地開花,臺灣也跟進了這波浪潮,在開放資料之餘,促成了更良能的開放政府,也經由公私協力,見證了民間的力量。
COVID-19打亂了人類生活的步調,為了減少人與人的連結,舉凡查詢口罩哪裡買、疫苗預約都得在網上進行,但要靠手機一機搞定,「資料」的匯整是基礎工程,根據《DailyView網路溫度計》所做的《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近兩年討論「政府資料開放」共有20,480筆網路聲量,也間接印證了開放政府和開放資料的重要性。
但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究竟是什麼?2013年即搶先成立開放資料(Open data)聯盟、出任會長,緊接著又於2020年10月28日被推舉為「行政院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推動小組」民間共同召集人的彭啟明,談到開放政府和開放資料時也不由得笑說,剛開始接觸時,我也以為開放資料就等於是開放政府,直到有次赴墨西哥參加國際活動時,才發現兩者在深度和廣度上大不同。
彭啟明進一步解釋道,「開放資料是開放政府很基本的一個元素,但前提是,要開放資料前,一定要先開放政府。」因為開放政府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觀念,也就是政府轉型的決心。如果在資料開放前可以將「開放政府」的定義釐清得更清楚,就可以有更多的開放資料釋出,兩者意涵雖不同,卻環環相扣。
彭啟明也不諱言,「一開始『開放政府』只是一個雛型,後來因為有民間委員在裡面不斷的顛覆政府既有的想法,才讓開放政府和開放資料的架構愈趨堅實。」彭啟明說出一路走來的觀察。
公私協力既競爭也合作
撐起「開放政府」的大旗,政府服務人民的方式也起了大變革,彭啟明直言,以往民間企業和政府可謂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但自從有了「公私協力」的新模式,以及導入政府資料開放平臺、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等多元溝通管道後,政府和民間可以做充分的溝通,一旦發現有些服務民間已經做出了不錯的成果,就可以放手讓民間接手,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創造民間的產值,政府也不必再編列額外的預算,去做相同的工作,可謂是一舉兩得。
不過,真的要做到公私協力並不容易,彭啟明也坦承,公私協力剛開始運作時,確實可能會產生些衝突,如比過去氣象播報只有氣象局一個發聲管道,一開始氣象局也覺得自己的公權力被挑戰了,待後來氣象法建立後,有愈來愈多的民間單位參與播報和預測天氣,「待彼此了解各自的存在都有獨特的價值時,就會慢慢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從而創造雙贏。」
不光是氣象,公私協力模式也在水、空氣品質等領域生根發芽,以新近的LASS(開源公益環境感測網路社群)案例為例,這個專案做的是水資源的管理,針對的則是頭前溪,最早係由竹科工程師自願發起,後來經由鍥而不捨的追查,竟意外發現竹科喝的水,源頭竟是座垃圾山。
事實上,一條河的整治,須經過很多部會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中間難免會有些三不管地帶,整合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經由民間居間媒合,卻可以化解各部會的嫌隙,如今這個專案不但有官方派員參與其中,也成功打進總統盃黑客松比賽,進入入圍名單,意味著民間改變臺灣河域治理的力量正在擴散中。
放手民間,互蒙其利
比起臺灣,公私協力的觀念早在國際盛行多時,舉例來說,現有很多國家的氣象APP都是由民間操刀,韓國甚至後來還將官方APP關掉,因為後來發現政府不該花那麼多錢來做APP,同樣的,在英國也是如此,透過公私協力,英國將推動AI人工戰略計畫下放到民間,即使只有幾年時間,現英國投入AI相關產業的企業家數已達到1萬3千家,相關從業人員也多達3萬人,也從而創造20億英鎊的產值。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民間的服務或多或少都會和政府的服務有些重疊,如果有更好的合作生態系,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磨擦,從而創造國家更大的進步,而相同的見證在國內外皆有,也從而驗證了開放政府不只是政府在做決策時變得更透明,也更廉潔而已,背後它還可以帶動民間的力量,在開放的觀念下,創造更多未來的可能,而這才是推動開放政府和開放資料背後真正的價值。
(國家發展委員會 廣告)